上山下海救難 陸造兩棲奇機

7月26日,水陸兩棲飛機AG600在青島海面滑行。 (新華社

7月26日,大陸國產水陸兩棲飛機AG600成功進行海上首飛。(新華社)

南航84級校友黃領才擔任AG600總設計師。

7月26日,大陸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兼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青島附近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這是AG600飛機繼2017年陸上首飛、2018年水上首飛之後實現的第三次首飛,爲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試飛科目訓練及驗證飛機相關性能奠定了基礎。

AG600的海上首飛也牽動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師生的心,南航84級校友黃領才擔任AG600總設計師,從立項、研製、總裝下線到成功首飛,AG600僅用了數年時間,如今已成國之重器。成功首飛的背後,還凝聚着衆多南航科研人員汗水,很多像黃領才一樣的南航師生、校友也參與了研製工作,爲AG600飛機的研發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援。

26日9:28,AG600飛機從山東日照山字機場滑行起飛。經過約28分鐘飛行,抵達青島附近海域上空。AG600逐步降低高度,平穩入海。10:14入水,10:18海上起飛。

在完成了迴轉、調整方向、加速、機頭昂起等一系列動作後,AG600又如一條巨龍,再次迎浪騰空,直插雲霄,圓滿完成海上起飛。

民航機產業突破

在完成既定試飛科目後,AG600飛機順利降落在日照山字河機場,成功完成首次海上飛行試驗任務,型號研製取得重大進展

作爲大陸「大飛機家族」之一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是爲滿足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首次研製的大型特種用途民用飛機,是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急需的重大航空裝備。AG600與運-20、C919合稱爲中國大飛機「三劍客」,AG600的研製對大陸民航機產業的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這是一艘能飛起來的船,也是一架能游泳的飛機。」中國航空工業通用飛機華南公司總工程師、AG600總設計師黃領才經常這樣介紹他的「寶貝」。

紮根工廠幾全年無休

在AG600研製的數年間,黃領才每週工作7天是常態,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常事,晚上都是10點後纔回家,他幾乎把自己紮根在工廠。經過無數個「5+2」、「白加黑」,他們用實際行動兌現了承諾:從立項、研製、總裝下線到成功首飛,AG600僅用了幾年時間,如今已成國之重器。

黃領才的航空夢想在少年時就已經種下。2019年,他曾接受揚子晚報《銳讀週刊》採訪,回憶了年少時走上飛機設計道路的故事:「我的家鄉黑龍江省寶清縣,地處完達山北麓叫『農林』的一個山村村子前面是一望無盡的原始森林。在我8歲那年的夏天,森林裡燃起了一場大火,風挾着火直奔山村而來,幸虧大火隨着風向變化改變了路線,我們村這才得以倖免。」當時,用於偵查巡防的飛機吸引了黃領纔好奇的目光,萌生了長大以後造飛機的願望,「後來我在報考大學時,選擇了4個航空院校,填報的專業全是飛機設計。」

1984年,黃領才考入南京航空學院(南航前身)飛機系直升機專業。雖畢業已近30年,但黃領纔在南航期間的輔導員、航空學院夏品奇教授對他在校期間的表現仍是讚不絕口。

世界在研最大兩用機

「鯤龍」AG600的設計要求挑戰難度極大,對於大陸國內的飛機設計師來說是「零的突破」。作爲中國大飛機「三劍客」之一,「鯤龍」AG600有着相當驚人的頭銜:它是大陸自行設計研製的大型滅火兼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是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

設計「鯤龍」AG600至少需要800人到1000人的研製團隊,但當時設計師團隊不到200人,有經驗的設計人員僅有40多名,其中不少人面臨退休。通過借調、返聘、招聘,組建起一支數百人的團隊來,平均年齡當時不到28歲。

年輕的團隊靠着「特別能吃苦」的意志力,創下了多個奇蹟:AG600研製走過的每一步都成了大型特種飛機的嘗試與突破。

在團隊裡,黃領纔有一個出了名的「715」工作制,每週工作7天,每天工作超15個小時,有時候連續一週每天都要工作20個小時,每天睡三四個小時,辦公室、飛機總裝生產線、出差,幾乎成了黃領才生活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