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海/美中關係:對抗或衝突?從臺灣因素說起

▲川習關係漸行漸遠,友好關係不復從前。(圖/路透)

邵宗海/澳門理工學名譽教授

美中之間的關係,可從最早川普與習近平開始的「親密互動」說起,2017年 4 月 6 至 7 日,習近平第一次訪問美國,與川普在他佛羅里達的私人俱樂部海湖莊園晤面。當時在見面之前,川普還先簽了兩道行政命令,都說要透過制裁手段,平衡美中貿易。不過直到兩人見面爲止,川普提過的「增加關稅」和「把中國列入外匯操縱國」等想法,竟然沒有一項曾經有實現。

再依前白宮國安顧問John Bolton,在2020年6月17日發表的新書《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中,曾披露出川普與習近平的互動涉及「赤裸裸的交易」。書中有稱,2019年6月29日,川普與習近平在日本大阪會面時,就將話題從經貿轉到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懇求習近平保障他能連任。

雙方的關係發展到現在,卻變成「仇人相見、份外眼紅」。這中間當然涉及到許多因素,譬如說,政治面,美國已經覺得中國正在威脅到他在國際社會的領導權,美國連傳統的歐盟國家都快掌握不住,更別說中國已正在非洲及中東地區裡獨領風騷;經濟面,不僅是中美之間的貿易獲利是在大陸這邊,譬如說在2016年,美國入超五千多億,中國就佔了七成;而且「一帶一路」的拓展,讓中國更是跨進了過去美國獨佔的區域,譬如說東協;即使科技面,也不再是美國獨霸世界的局面,要全面封鎖華爲就是一例。

畢竟,要全面討論美中之間關係的分析,層面太廣,因素也多,因此僅挑出「臺灣」這塊因素來舉例說明,可能還比較清楚美中之間的「你來我往」,雙方到底在爭些什麼?

實質上,美國一直是企圖在兩岸之間站在一個制高點,所以纔會對兩岸都同時警告:不要採取冒進的方式,來從事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舉動;而這個說法的重點就是在:美國是高高在上,表達出「你們必須都得聽我的」的姿態,而忽略了兩岸之間的實力不平衡,當然它各打五十大板,容易呈現美國比較會偏袒臺灣的這一方。

就像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在2018年6月2日於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中,表示出美國反對臺海兩端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舉動,而這個風向確值得注意。

美臺的友好關係,近年走到新高點。(圖/總統府提供)

雖然說,今年4月14日,立法院在民進黨團主導之下,對二個涉及到可能是「國名更改」公決案的草案,差點要來進行表決,一是有關「護照內資料頁國籍名稱更名臺灣案」,另是有關「華航正名案」。同樣也是今年的4月30日辜寬敏的「臺灣制憲基金會」曾推出兩項制憲公投提案,包括「您是否同意要求總統啓動憲法改造工程」及「您是否同意要求總統推動制定一部符合臺灣現狀的新憲法」都準備送到中選會,但在最後,上述幾個「臺獨傾向」的案件,卻全部剎了車,若說美國在背後沒有施出阻擋的「影響力量」,也很難信服

可是另方面,美國卻對臺灣沒有說出「獨立」的「兩國論走向」,卻不再完全的阻止。在美方暗許下,臺灣駐美機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爲「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駐美代表處也跟進更名爲「臺灣代表處」。而且就在不久前、臺北駐美代表高碩泰在卸任離職前,曾踏進美國國務院並與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助理國務卿David Stilwell合照。這也就是說,美國政府在2015年所定的「對臺交往準則」中,禁止臺灣駐美代表處人員進國務院大樓、禁止代表處在雙橡園升旗,也不準在美政府機構內展示中華民國國旗等規定,到這裡已被解除。

當然,這跟川普政府當時內部有許多的友臺派官員在掌控,有相當的關係。這些友臺人士除了上述的波頓,另外尚有原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博明等,因此支持臺灣的聲音確是十分壯大。

另外,美國國會在今年也顯示出一面倒的支持臺灣,壯大了臺灣在美國得到支持的假象,譬如說「臺北法案」通過時的票數就鼓舞了臺北。在參議院,法案是以「一致同意」方式通過,但衆議院通過「臺北法案」,則是415票贊成、0票反對。

美國衆議院接連壓倒性通過「友臺法案」,表現出挺臺的決心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像這樣懸殊票數的通過,可以清晰說明在美國共和與民主兩黨裡,加上獨立的1席,對臺灣的支持已有一面倒的共識。而美國衆議院議長Nancy Pelosi在《臺北法案》於衆院通過之後,曾在推特上發文,表示未來美國國會將持續在向世界傳達一個訊息,就是「美國與臺灣站在一起」。

但美國是否會顧及到臺灣全面不受到大陸的威脅?作者是持「保留」的看法,一方面是基於美國過去對臺灣的支持,是口惠多於行動的經驗,是在運用臺灣爲「棋子」的遊戲;另外也是看到美國與中國的對抗中,中國也有其不可忽視的實力。

但就怕這樣的「美臺關係」玩多啦,會觸及到大陸總有它的耐心極限。《環球時報》在今年4月10日發表一篇以《世界進入多事之秋,臺當局悠着點!》爲題的社評,在短短1071字裡,表達了北京對臺灣在疫情當前的一些「政治走向」提出嚴厲批評,並提出「勿謂我們言之不預」這句在歷史上曾引發北京三次對外用武用詞,遂引發外界聯想是否北京是否可能在最後手段使用裡會對臺用武的可能。

而這就是作者的隱憂所在,就怕美中關係一走完「對抗」階段,最後就演變成是美中全面的「衝突」,而犧牲最大的,就怕是臺灣了。

熱門推薦》

►周天瑋/臺灣角色 新西柏林

沈榮欽/美國大選缺的不是「新政」而是「小羅斯福」

►陳一新/全球防務空虛?美國到處撤軍擾亂世界局勢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