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正視政府統計發佈的紀律

內政部營建署日前發佈第三季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報告,這份報告一直被視爲是掌握房市景氣的重要統計,深受各方關注,而歷次爲讓各方瞭解調查的內容,營建署皆特別邀請負責調查的政大教授張金鶚列席簡報,惟本次忽然改變發佈方式,僅在週三例行記者會上簡單說明,致令質疑聲浪四起。

這項攸關房市景氣動向的調查結果非但沒有循例召開記者會,也沒有邀計劃主持人與會說明,更重要的是發佈的新聞稿也由過去的十七、十八頁縮減至三頁,而歷次記者會上提供的逾五十頁簡報資料也不見蹤影。令人不解的是,政府每年編列數百萬元預算所辦理的這項調查,難道一季用三頁新聞稿即足以說明清楚?面對外界質疑這樣的改變意在阻止張金鶚的發言,營建署發言人加以否認,並表示其他委外研究向來也是由署內統一對外發布,並沒有特別召開記者會,本次只是比照其他委外研究辦理而已。

我們不擬探究營建署改變統計發佈方式的動機,只想問問政府統計部門面對這次事件的態度。相關單位既未於事前預告,也未於事後說明,政府統計的紀律何在?顯然,近年統計部門所建立的發佈預告制度、重要統計事項變更制度,皆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須知,住宅需求動向調查爲內政部所列管的政府統計,本次發佈方式與內容出現如此重大的改變,依現行機制難道不需事前預告變更?而思及政府統計公信力可能因此受創,統計部門又豈能噤聲而不力阻之?

統計部門也許會認爲營建署仍然召開記者會,仍然發佈新聞稿,不算是「重要統計事項變更」。然而,除非是不食人間煙火者,否則任何人都會明白這次的改變當然是「重要統計事項變更」。若統計部門真把維護政府統計公信力視爲要務,自應在掌握這一事件後立即向營建署剴切指陳其嚴重性,我們相信以營建署長葉世文學統計出身,深諳政府統計公信力的重要性,自當會虛心受教而審慎爲之,政府統計的公信力也許就不致再次遭到重創

今天政府發佈的通膨率失業率、經濟成長率之所以迭遭質疑,一方面固然是由於民衆對總體指標的誤解,但更重要的是每隔幾年總會出現一些重創統計公信力的事件。例如2000年主計總處已公佈數年的「消費者信心調查」忽然停止對外發布,2007年當時還由經建會負責的「住宅需求動向調查」也毫無預警的以此項統計不是政府統計爲由不再召開記者會發布,2011年初內政部在沒有預告的情況下又停辦了爲期十二年的「房地產景氣動向調查」。此外,景氣燈號五年前也曾因亮出藍燈一度差點被廢,今年五月主計總處爲化解主計長立院答詢困境,更毫無預警的把統計發佈時間由下午四時改爲上午八時半,如今「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又未經預告即變更發佈方式,統計部門經年累月所建立統計公信力,就在這一次次的便宜行事中流失殆盡,豈不令人遺憾。

我們發現政府每次毫無預警的變更統計發佈方式,總會找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理由,而這些理由經常自相矛盾,愈見其荒唐。例如要廢掉景氣燈號就宣稱全球已沒有幾個國家採用此一指標,然而如今庶民指標當道,連財政外勞也擬以燈號示警,就再也沒有人認爲其不合時宜了。再以住宅需求動向調查爲例,2007年經建會忽然不開記者會發布所持的理由是:「本會委託調查研究之相關資訊發佈,一向由受託研究單位辦理髮布事宜,並未召開記者會,以避免資料使用者誤以爲是政府調查公佈之官方資料。」幾年前這份住宅需求動向調查移至營建署,營建署又恢復官方與研究單位共同發佈,可笑的是,如今變更發佈的理由恰與經建會當年理由相反,營建署認爲這是政府統計,應該回歸營建署內部發布機制。今年初馬英九總統指示主計總處編制的「國民幸福指數」,然而此一綜合指數(composite index)過去一向也被官方認爲有爭議而不宜編制,但時移勢易,如今幸福指數又成顯學。

看到歷年政府統計隨風而起,驟然而變,令人不勝感慨。其間或有學理考量而爲外界所誤解,但更多的時候所持理由只是一些託詞藉口,從而禁不起時間的考驗。然而,不論是昨是而今非,抑或是今是而昨非,其間的爭議已成往事,也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這些統計發佈的程序若不予以嚴格規範,政府統計的公信力勢將繼續流失,營建署此次變更統計發佈絕不會是最後一次。

我們建議主計總處應就現行統計發佈的預告制度、重要統計事項變更制度務實檢討修正,使這項制度不致流於做表面官樣文章而難以發揮實質效力。然而最重要的依舊是各級統計主管需有維護政府統計公信力的使命感,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否則就算有再好制度,恐怕亦難期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