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政治歸政治,統計歸統計

行政院長江宜樺於日前聽取各部會對於編制「國民幸福指數」的看法,決定自今年八月起逐年公佈這項指數;在此同時,行政院主計總處最近召開國民所得統計評審會議,除公佈今年經濟成長率上修的好消息,也決定將現行一年八次的經濟預測減爲四次。

幸福指數源於去年初總統大選馬總統的政見,他強調連任後不僅會注意國民生產毛額(GNP),更會重視人民的幸福,爲此將編制幸福指數。經過跨部會討論,行政院已決定參照OECD美好生活指數的11個領域、24項指標着手編制,其中11個領域包括居住條件、所得與財富、工作與收入、社會聯繫、教育與技能環境品質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健康狀況主觀幸福感、人身安全、工作與生活平衡。行政院認爲如此編制除了可與OECD國家進行國際比較之外,也能作爲引導政策及自我惕勵的參考。

事實上,政府在1990年代人均所得升逾一萬美元后,也瞭解到提升國民幸福、改善生活環境的重要,彼時曾花了不少時間建立「國民生活指標體系」,以健康、環境、公共安全、經濟安定、家庭生活、工作生活、學校生活、社會參與、文化休閒生活等9個領域做爲衡量的基礎,每領域選五、六項指標編製成指數,用以衡量國民生活品質改善的情況,與今日政府擬編的幸福指數極爲相似。例如經濟安定指數即擇取國內生產毛額、消費者物價、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失業率及平均失業週數五項綜合而得。然而國民生活指標終究於2007年停編,何以停編?當年主計處表示:「長期以來每項指數到底該納入哪些指標,各界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與其看這些有爭議的指數,不如直接看各項指標反而更能瞭解實況。」

這確實是編制綜合指數的困難所在,因爲每個人對於幸福這類抽象的感受未必相同。幾年前日本電影《佐賀的超級阿嬤》有這麼一段對白,這位阿嬤有一天對孫子德永說:「窮人真好,現在要好好享受貧窮,以後當有錢人可忙了,要忙着旅行、上餐廳、還不能跌倒,窮人真自在。」這位阿嬤能在貧窮中享受自在,是一種境界,但也說明每個人對幸福、快樂的主觀感受有不小的差異。有人泡一壼好茶就很快樂,有人聞一聞咖啡香就很幸福,但也有人非得買iPhone、非得買名牌才快樂,所謂幸福可謂人言言殊,難有一致客觀的標準。

我們談了這麼多統計歷史,意在說明編制幸福指數可能出現的問題。但馬政府既已決定編制,即應持之以恆,絕不可在日後當幸福指數滑落時又以指標不合時宜、幸福難以衡量等理由停編,否則必將落人政治干預統計的口實,政府統計公信力又將爲之重創

所有文明國家都明白政府統計獨立性的重要,包括調查、編制、發佈等過程皆不應受到政治力的干擾,如此政府發佈的數據才能取信於民,政府也才能據以瞭解社會經濟問題,據以採行對策。遺憾的是,上週五行政院主計總處在國民所得統計評審會議結束後,忽然宣佈將一年八次的經濟預測減爲四次。在去年底經濟預測被外界諷爲「連八降」、「連九降」之際,忽有此一決議,豈能不讓人聯想這又是屈服於政治現實。

主計總處兩年前只於每季公佈一次GDP的初步統計及預測,合計一年公佈四次預測,但爲讓外界更快掌握經濟走勢,遂決定自民國100年起,於每季終後的第一個月公佈GDP的概估統計,而公佈概估統計的同時也修正經濟預測,於是一年的預測倍增至八次。主計總處積極任事本該獲得掌聲纔是,殊料去年適逢全球不景氣,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從而逐次下修,以往最多下修五次(從前一年8月首次預測後,11月、次年2月、5月、8月、11月)不致成爲話題,但預測次數倍增後,去年下修達九次,主計總處如實呈現臺灣經濟實況反遭立委譏諷。論者不去細究臺灣經濟走緩的原因,反在「連八降」、「連九降」上瞎起鬨、作文章,使得臺灣輿論也跟着膚淺化。凡此種種令人痛心,臺灣經濟之停滯,民心浮動,企業投資意願之下滑,豈是偶然?

從政府統計的獨立性來看,發佈單位實無需理會這些批評,然而這些政治上的紛爭最後還是影響行政部門的決定,一年八次的預測又調回四次。主計總處所持的理由是:「官方預測過於頻繁修正,意義不大;另外日、韓、星也是每年發佈四次預測。」事實上,這些理由牽強得很,兩年前主計總處難道不知道這些原因嗎?非也,只是在「連九降」的政治壓力下,原本想提供更多即時資訊美意也只好作罷。

我們認爲國民幸福指數的編制方式、經濟預測的發佈方式都將影響國人對政府統計的觀感,連帶也影響政府統計的公信力,不可不慎。只有讓政治歸政治、統計歸統計纔是上策決策當局不可不明白其中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