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主計總處的預測必須摒除政治顧慮
工商社論》
主計總處將於週二(29日)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議,除了確認第三季經濟成長,也將對今、明兩年進行預測,主計總處應秉持專業,摒除一切政治顧慮,超然獨立進行這項工作,上級長官也不得給予任何指導,以維護該處的公信力。
政府統計公信力得之不易,稍有不慎就灰飛煙滅,遠的不提,就以近日主計總髮布的國情統計通報爲例,這份通報指出臺灣於2020年每戶財富1,263萬元,經購買力平價(PPP)調整後直逼80萬美元,居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第三,這看似好消息,但由於與民衆的感覺差太遠,遠到不可置信,遂引起軒然大波,論者多認爲這份通報是在爲政府施政擦脂抹粉,撻伐之聲此起彼落,更有學者以「主計總處爲何說謊」爲題據理批判,政府統計公信力受創甚深。
主計總處本週二召開的評審會議,較之國情統計通報,影響力更大,關切度更高,因此必須以絕對客觀的態度進行統計及預測,不容有一絲一毫的政治考量,也不可以只有好聽的話而沒有風險的提示。雖然評審會裡專家會就主計總處的預測提出看法,但並不會更改已做好的預測。換言之,不論統計或預測,最終仍是取決於主計總處的判斷。爲挽回統計公信力,主計總處必須超然獨立於政治之上,以專業做判斷,有這樣的勇氣,才能扳回一城。
國民所得評審會議成立於民國54年,其主要任務爲負責國民所得統計技術及總資源供需估測的方法與相關結果審議,早年評審會仰賴學者專家甚深,但隨着半個世紀的經驗累積,如今主計總處對國民所得統計的認識已在學者專家之上,這是主計總處的優勢,也是致命傷,因爲沒有人比該處更瞭解國民所得統計,而編算方式有什麼毛病,資料有哪些不足,這一切也只有主計總處官員最明白,外界很難看出問題的所在,至於總供需模型的估測也沒有人比主計總處來得熟悉。這告訴我們,如今主計總處真要挾帶政治考量,必然也是天衣無縫,大家只會覺得數據怪怪的,卻挑不出毛病,然而這個怪怪的感覺一旦形成常態,政府統計公信力也將隨之崩解。
今天台灣總體經濟情況,需仰賴各部會的統計,主計總處總其大成,若主計總處在內閣有強勢的地位,可以維繫統計的超然獨立還好,否則府院高層東關切一下,西叮嚀一下,在政治顧慮下,統計及預測能否不受干擾,令人懷疑,而其政治顧慮下的發言及數字,雖關照了政治人物的感覺,卻將逐步失去國人的信任。
這段期間,我們常發現各部會發布數據時,其解讀方式異於過去,衆所周知,不論出口、訂單、生產或營收等總體指標,該關切的是其成長率,而非金額本身,但近來官員們常在成長率趨緩時,轉而強調金額創歷史新高、次高,這樣的解讀,一下子就把壞消息變成好消息,於是景氣趨緩的警訊,馬上變成連20紅、連30紅,創歷史新高的喜訊,長此以往,統計該有的警戒效果爲之蕩然,而民衆也會開始懷疑,這次每戶財富之所以遭各界撻伐,正是民衆對政府統計不信任所釋出的警告。
最後我們說個故事,政府遷臺之初,除了主計處(即今日主計總處)編算國民所得統計,美國安全總署在臺分署、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中央研究院也都會發表國民所得統計,而這四個版本的數字又經常有很大的差異,臺灣經濟情況成了各說各話。當年這四個版本,大家最相信的是美國安全總署臺灣分署發佈的數字,因爲這是美國人估算的,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有美國人的協助,因此人們也相信,至於中研院由於學術地位崇高,人們也相信,反倒是主計處所編的國民所得統計公信力最低,要扭轉這個困境並不容易,然而在主計處官員當年的努力下,建立信譽,終於贏得政府統計公信力,終結了四個版本,只剩唯一的版本就是主計處的版本。今天不少智庫雖也會發布經濟預測,但國民所得統計的編算仍只有主計總處一個版本,政府公信力得之不易,於此可知。
如今主計總處即將要公佈國民所得統計及經濟預測,歷經每戶財富通報的風波,外界必然會放大檢視一切的數字,主計總處必須效法昔日前輩的精神,以超然獨立的態度進行這項統計及預測工作,才能恢復民衆對政府統計的信心,也纔對得起早年爲政府統計奮鬥的統計老兵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