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蘇起的路 荊棘滿布但曙光初露

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當選「臺北論壇智庫董事長後,將在9月成立藍綠對話平臺,希望朝野能建立溝通對話機制,以尋求社會最大公約數,凝聚「臺灣共識」。蘇起此舉不被各界看好,但從歷史格局、社會力結構的大潮流角度觀察,蘇起選擇的這條路雖然充滿荊棘,卻是一條非走不可的路。臺灣若不在這條艱辛的道路上奮步向前,終將淪爲第三世界國家,或成爲中國版圖的一塊雞肋

美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被標準普爾降至AA+,這是美國史上首次失去AAA信用評級,儘管美國財政部立即回擊,嗆聲標普的計算有誤差,但是仍難免震驚全球金融與經濟體系。美國債評降級的主要理由是政治惡鬥政府國會和民意無法就國家長期願景建立共識,造成長期財政收支的不確定性與政府決策能力的危機,美國經濟遠景因而受到懷疑。美國信評降級史上未見,可能引發的「蝴蝶效應」尚難估計,但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將受到質疑與挑戰,則幾乎可以確定。

臺灣政黨惡鬥問題與美國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已經讓臺灣名列舉世無能國會之首,公共政策因政治激烈角力而失去專業性,造成相互矛盾、資源浪費現象,朝野間只有對立、沒有交集;尤其選舉一到,小小的彈丸之地,族羣被撕扯得四分五裂,民衆更因爲生活在顏色化的二分世界而痛苦不已。長此以往,臺灣的民主不可能深化,人民的素質也不可能提升,民主基礎會很脆弱。朝野政治惡鬥,只問顏色、不問是非的現象必須改變。

大陸變化更是朝野必須對話的重要原因。就在美債美元走跌當下,大陸已悄悄登上世界舞臺的中心,戲份漸漸從配角成爲主角。大陸國民生產毛額已經超越日本,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雖然想要超越美國的難度還是很高,但大陸由弱轉強,美國由盛而衰,黃金交叉將比預期更快來到。大陸絕非昔日吳下阿蒙,東亞地緣政治舞臺上已與美國同桌博奕。

臺灣不能永遠停留在冷戰時代,依附美國與中國以鐵幕相隔離,綠營支持者更不能繼續矇住眼睛不看世界的變化,以爲可以關起門來不和大陸打交道。馬政府要把臺灣帶領進入21世紀,與大陸謀取永久和平,雙方既然要交往,就不能以零和關係的態度相互對待,必須尋求共識。馬政府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就是綠紅之間的中間點。他與大陸簽署的所有協議,並無出賣臺灣利益或有利大陸併吞臺灣的疑慮,但綠營始終以「賣臺」定位馬英九。依據民進黨的邏輯,臺灣將永遠陷在一籌莫展的困境中。

全球經濟版圖與戰略格局正在巨幅位移,大陸海空軍力量已穿透太平洋第一島鏈,反介入軍力部署已經完成,美國的航空母艦是否能繼續扮演1996年「飛彈危機」期間穩定臺海情勢的角色,已有疑慮。中國經濟崛起,美國經濟正走下坡。這些發展都已非過去的格局所能因應,臺灣曾經思考當如何面對嗎?還是要繼續過着藍綠惡鬥的虛耗歲月?

蘇起主導的「臺北論壇」基金會未來擬在兩岸、國防、外交、經濟四大國安領域爲臺灣提供建言,這四大項目是臺灣現階段生存發展最重大的課題,然而,如果臺灣的政治惡鬥沒有終止,藍綠不去顏色化,所有的建言都將是夢幻泡影,就像現在國民黨有國策基金會、民進黨有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基金會的建言還是爲了選舉、各說各話、誰也不信誰。

蘇起希望打破藍綠格局,爲臺灣言論開闢一條新路網羅產官學界知名人士,民進黨的洪奇昌和美國在臺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也共襄盛舉,可以想見蘇起的用心。誠如本報社評數度強調,臺灣需要去顏色化、需要在藍綠和兩岸間找到最大公約數,面對大變動的時代,臺灣無論是要經由美國走進國際社會,或經由中國走向世界,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無論作什麼選擇,都需要尋找臺灣最大公約數。在藍綠惡鬥的情況下,「臺北論壇」的成立露出了一道曙光,期待蘇起能夠爲臺灣找到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