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大陸寺院爲何被蔣孝嚴批評

評論解讀寺院遺蹟可貴之處在於,它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應該無私的被後人所觀賞與保存。然而,在發展觀光景點的政策下,大陸地方政府重金修葺這些寺廟,基於投資報酬的概念,向遊客收費便成了正當理由,也收得理直氣壯了。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近日批評大陸景點觀光費用非常高,他舉了一個例子:所有寺廟都收費,而臺灣沒有一個寺廟要收費(7月12日《資訊時報》)。對此,普陀山管委會副主任周開龍迴應說,普陀山並沒有收40元(人民幣,下同)的門票,自上世紀80年代對外開放後,每個寺院只收5元香花券,用於寺院本身的修繕(7月13日鳳凰網)。

但是,這個解釋恐怕難以令人信服。宗教與所有其他社會組織不同,他們無一例外都希望爭取更多信徒佛教同樣希望廣結善緣普度衆生。所以,自古以來,寺院的興建和修繕,從來不靠收取門票,而靠善男信女的自願捐助,而且想來不缺這類捐助。以普陀山的盛譽,如果需要修繕,那根本不愁資金。所以,普陀山各個寺院收5元香花券,雖然相對於那些動輒收取幾十元門票的寺院,要大方得多,但依然令人不解。

不過,如果看看誰在替普陀山解釋門票之事,大約就可以明白,普陀山爲什麼要收取門票。普陀山擁有大批高僧大德,但出面解釋的卻是普陀山管委會副主任,根據官方網站,這位副主任的工作是「協助書記、主任負責旅遊產業規畫、旅遊行業管理、旅遊行銷、節慶活動、文化等工作」。從該管委會官方網站相關報導可以看出,普陀山這個佛教聖地,在政府眼裡就是一個可以帶來巨大產業價值的旅遊資源,而收取門票,恐怕就是實現這一產業價值的手段之一。

寺廟牽扯政商關係

商業化、被產業化,是幾乎所有名山大川名人故居、宗教寺廟堂觀的命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地方政府官員圍繞着經濟增長率展開了激烈的政績競爭,而發展旅遊業被認爲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捷徑。地方政府紛紛發掘和經營本地的文化資源,幾乎所有的文保建築、宗教場所、名人故居,在政府眼裡,都變成了可用以發展旅遊業的經濟性資源。

舉例來說,同爲佛教寺廟的少林寺,其運營架構似乎與普陀山類似。少林寺所在地政府就圍繞着少林寺,畫出了一個覆蓋面相當廣泛的「嵩山少林景區」,少林寺也被納入到景區管委會的管理之下。這個景區與少林寺,這個景區的政府及地方政府與少林寺院方之間,形成了外人看不懂的關係。政府與寺院、佛事與商業之間的關係,顯得錯綜複雜。少林寺在與政府的政治關係之外,又平添了一層經濟關係。這種關係的總體結果是推動少林寺商業化,坊間甚至曾有過少林寺將要上市的傳說。

也正是基於純粹的經濟目的,地方政府對於修繕、重建寺廟、故居,有極高熱情。比如,媒體曾報導,今年10月22日,是理學大師朱熹誕辰880週年紀念日。這引得兩省四地──福建的尤溪縣建陽市武夷山市,以及江西婺源市,爭相以「朱熹故里」爲名,傾注地區和省域之力,匯聚總量超過40億元的資本項目,準備大興土木,以作聖人壽禮」。

聖賢搭臺成配角

然而,這絕非聖賢之幸,因爲,在所有這些項目中,孔、朱這樣的聖賢,或者西門慶這樣的流氓,都被當成地方政府追求經濟增長績效的手段。這些帶着文化面目的建設項目,都是所謂的「文化搭臺、旅遊唱戲」,或「招商引資唱戲」。聖賢不過是爲政府旅遊產業搭了一個臺子而已,主角卻根本不是聖賢。

同樣,在政府的產業化經營規畫中,寺廟、堂觀包括名山大川本身,都不是主角。主角是金錢。也正是基於地方政府這樣的產業化安排,中國幾乎沒有不收取門票的景點。地方政府在收錢的時候,一點也不難爲情,因爲,它像一個投資者那樣思考問題:既然我投資了這麼多錢,我當然就得收回投資,並且賺取一定利潤,否則,我豈不是做了賠本買賣?

當然,在政府產業化戰略的擠壓下,各種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變質、敗壞了。其中,最爲引人注目的就是寺廟之類的宗教場所,變成了商業化場所。這對宗教、文化的侵蝕,是隱蔽但也是深刻的。

那麼,蔣孝嚴的批評能否引來地方政府的良性反應?看起來似乎比較難。至少普陀山管委會並沒有取消5元香花券的打算。

只要官員的政績考覈指標體系不作根本調整,則那些爲文化、自然遺產投資了一大筆錢、指望這些遺產帶來GDP和財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就不可能放棄圈地收取門票的計劃。近兩年來,各級政府又都在強調擴大內需,則可以預料,收取門票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只會更多,而不可能減少。(摘自《南方都市報》,2010-7-14,作者秋風,北京學者,原題爲「被商業化的寺院和地方政府的產業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