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民主綠芽 番禺人拒絕被代表

評論解讀公開造假的公聽會屢屢被媒體曝光,「被代表」成爲大陸最熱門的一個辭彙,意即真正的民意無法表達。番禺居民打出「不被代表」口號,成功拒絕垃圾焚燒工程,《南方都市報》與《現代快報》的這兩篇評論指出,中國公民個體權利意識已覺醒,開始向權力追討權利。

廣州成了「下一個廈門」,甚至比廈門更令人欣慰──不僅番禺居民反對的垃圾焚燒項目已經停止,番禺區廣州市領導還把民衆對話要求看做是公民社會的成長。

上週日,我在麗江花園對話現場門外,聽到番禺區委書記譚應華宣佈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已經停止的消息,真的有一些情難自禁。我意識到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一位親歷對話的記者在開心網上寫道:「我看見了這美好記憶成果,也看見了歷史。這個冬天非常美麗。……番禺事件,讓我看見,那更好的生活在路上。」

番禺經驗值得總結。這是近年來抗議時間最短、衝突最少、政府官員最主動、參與者最輕鬆的一次公共事件。它改寫了羣體性事件定義,使其不再是面目猙獰的負面概念,而是一個官民互動的民主通道。

民意迫官員思過

從媒體集中報道的9月底算起,此次事件的持續時間不到三個月。其中的大多數日子,居民們都在尋找材料,分析現狀理性探討,從而找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他們極具創意地,提出了非常有本地特色的口號「不被代表」。在當下的語境中,這個口號充分體現了公民個體權利意識的自覺。只有「不被代表」,官員才能聽到真正的民意;只有「不被代表」,才能產生真正的代表。

承認並接納公民的抗議權利行使,官員的執政能力纔會在與民衆的互動中成長。廣州市常務副市長蘇澤羣的每一次講話都留有餘地,沒有把不同意見逼到死角。番禺區區長樓旭逵誠實地說出項目運作中不夠尊重民意的事實,而且迅速響應民衆提出的垃圾分類主張。番禺區委書記譚應華不僅答應居民對話的邀請,而且把時間提前,變被動爲主動。從這些官員的表現中,我們看得見民主的綠芽。與此同時,以爲靠強硬就能壓制民意的廣州市政府秘書長呂志毅,大概正在閉門思過。番禺居民在捍衛自身權益的同時,對他與該項目的利益關聯提出質疑,公衆也在等着進一步的解釋。

前天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一項新規定,要求今後環保、物價、拆遷等領域與羣衆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決策,都要經過重大民生決策的擬製、審覈、公示、審定四個階段,廣泛聽取民意,充分調查論證

要堅持代表自己

雖然沒有明說跟反對垃圾焚燒項目的關係,但是番禺居民仍然可以爲此驕傲,因爲從此以後政府在尊重民意方面的每一個進步,都有你們的功勞

儘管可以喜滋滋地進行經驗總結,但民主並不是一個等待收穫的果實,而是一個融入日常生活的過程。番禺事件還遠遠沒有結束,而且永遠也不會結束,它跟生活一樣漫長──只要生活還在繼續,垃圾處理和民意表達就永遠是一個問題。一旦不再堅持「代表自己」,你就隨時可能「被代表」。

樑文道先生的文章中,以香港的歷史爲借鑑,從事實和邏輯上爲公民的抗議權利正名──越是尊重這項權利的社會,越能保持穩定與祥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句話是:「並不是迴歸後的香港反而變得更西化,學到了更多美式示威神髓,而是香港政府和市民都變得更成熟,更能摸到一種現代社會的政治生活之道。」番禺居民已經深切地感受到了,這是我們自己的生活。

(摘錄自《南方都市報》2009-12-25,作者長平爲媒體從業人員,原題《番禺經驗:「不被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