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兩岸沒說的晏陽初──未酬邦國中興之35(朱偉嶽)

晏陽初與麥克塞塞獎校長夫人合影。(聯合社提供)

如四川人晏陽初(1890.10.26.-1990.1.17.)及安徽人陶行知(1891.10,18.-1946.7.25.),都是現代中國平民教育及農民識字的先驅。這二位先賢,都曾留學美國。晏陽初較胡適(1891.12.19-1962.2.24)長一歲,陶行知和胡適同庚,而且都同時師從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實驗派哲學大師杜威。這兩位杜威的門徒,把實驗派哲學觀點引進中國,主張「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許多年輕人都受到影響,包含毛澤東(1893.12.16.-1976.9.9)在內。共產黨在工作中的調查研究作風,就從這裡衍生而來。這兩位先賢,都不是共產黨,應都歸屬於胡適所主張的一步一步改革累進派,表面上像是緩不濟急,事實上纔有真進步,而無揠苗助長之弊。

晏陽初在民9年(1920)回到中國,先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主持平民教育,編制刊行了《平民千字文》等教材。民11年(1922),發起全國識字運動,號召「除文盲、做新民」。仝年3月,他轉到湖南長沙組織平民教育討論會,推行《全城平民教育運動計劃》,他將長沙分爲52個單位,發動400名小學教師以遊行、散發傳單等方式宣傳平民教育。於是他籌建了200所平民學校,對全國識字運動,發生了重大的影響,青年時的毛澤東,就曾經做過義務教員,參與平民教育運動。

在長沙有成功的經驗後,晏陽初在民12年到北京,在張伯荃、蔣夢麟、陶行知等以及北洋政府的支持下,於3月26日組織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先後在華北、華中、華東、華西、華南等地開展義務掃盲活動。農民是中國人民的主體,故平民教育運動的開展,逐漸把重點放在農民的教育上,經歷了兩年的實地調查,平民教育會選擇河北定縣作爲實驗試點。民15年(1926),晏陽初和一批與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來到定縣翟城村,推行他們的鄉村教育計劃。南京國民政府統一中國後第一年的民18年(1929),平民教育會總會遷往定縣,全力以赴地在這裡開展鄉村教育的實踐。

晏陽初認爲中國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愚貧弱私」四大病,提出以「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結合並舉,「以文藝教育攻愚,以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連環並進的農村改造方案。這些方案沒有鬥爭這一項,都從農民的切身需求出發,從微弱小處着手,不認爲一夜能變天:譬如改善飲水防止傳染疾病上,指導農民修建井蓋與圍圈,適時進行消毒。在防傳染病上,訓練學生引導農民進行免疫接種。在醫護系統的建立上,普及醫學常識及訓練舊式產婆使成助產士,建立各區保健所,從平民學校畢業生中擇優予短期培訓,使成初級護理人員及初級合格醫生。在農業技術的改進上,引入優良棉花和蛋雞品種。在加強或取代傳統宗族的嘗會方面,組織成立平民學校同學會,建立村民自治組織;改組縣鄉議會,改造縣鄉政府等,使中國的基層,向現代社會邁進。

晏陽初等在定縣的實踐,得到了國民政府民政部的肯定,民19年(1930)代初,決定將定縣經驗向全國推廣,在中國各省畫出一個縣進行鄉村教育試點,先後成立了定縣實驗縣、衡山實驗縣、新都實驗縣和華西試驗區等。但到民25年(1936),日寇對華北的侵略步伐日日逼近,晏陽初的平民教育總會,在戰爭威脅下被迫離開定縣,向南方撤退。民26年(1937),晏陽初接到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的邀請,請他協助動員3千萬民衆參與抗日,他登高一呼,招募了近5千名知識份子和科技人員參加政府工作,因而淘換了將近2/3的縣級官員,這或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基層政治改造試驗。

其時先父浩懷公正在湖南和何鍵配合加強抗戰工作,晏陽初表達了他對抗日作戰前途的看法:「無論以量言或以質言,農民在全面抗戰的地位上,實居一絕對的重心。不把農民組織起來,整個後方一崩潰,中國民族便淪亡而不可復興。」壯哉斯言;毛澤東先生完全掌握住了這句話,聯合國民黨把日本擺平了,接着又擺平國民政府,國府百萬大軍,乃倉忙長征到了臺灣。

民34年(1945)抗日戰爭結束後,晏陽初曾希望國府投入更多資源於鄉村教育,但共軍的快速擴展,國共內戰又起。晏陽初以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得到美國杜魯門總統和美國國會議員的支持,通過了一條名爲「晏陽初條款」的法案,規定將「4億2千萬對華經援總額中,須撥付(5~10)%用於中國農村的建設與復興,這就是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Sino-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的沿起,簡稱農復會(JCRR)。

該會在民37年(1948)10月1日成立,由中華民國派員3人及美國派2人組成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委員爲蔣夢麟(前北大校長),第二任主委沈宗翰(沈君山之父),第三任爲李崇道(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之兄) ;該會於民38年(1949)8月遷臺灣,對臺灣的農業建設包含土地改革等,頗具貢獻。李登輝即曾在該會任技正職;該會在民68年(1979)3月結束,改組爲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

民38年(1949),中國共產黨在內戰中獲勝後,將平民教育會解散,亦因有美國會的「晏陽初條款」,有些中共媒體將晏陽初載帽爲「美帝國主義的走狗」,平民教育會爲「反動組織」。晏陽初輾轉到了臺灣,農復會的主委正由他的老大哥蔣夢麟幹着,只能落荒到美國去了。他擔任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顧問,在南美洲、非洲和東南亞等國推展他平民教育尤其是農村改革的運動。真乃楚材晉用了,獲得廣泛的國際尊敬和榮譽。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海峽兩岸都沒人談晏陽初的其人其事,實際上農復會在臺灣的工作,大量借鑑了晏陽初的定縣經驗,農村的進步成爲臺灣經濟起飛的重要基礎。還有有趣的一點是,蔣介石在民57年(1968),要把在臺澎金馬地區的六年國民教育延長至9年,因爲費用龐大,師資不足,教育部及主計部門都不敢贊成,但蔣氏拍板指定依規定日期實施。沒錢嗎?加稅;師資不足?就把中小學老師薪資水平提升到大學副教授等級。

加稅是以徵收地方教育捐、增收田賦、加徵營業稅、提高營業稅、房屋稅、加收筵席稅及娛樂稅等方式辦理;師資的來源羅致,凡大學或獨立學院教育系畢業者;或大學或獨立學院各學系畢業,而修有教育科目16學分以上,經教育部認可者;或大學或獨立學院研究所畢業,獲有碩士以上學位,志願擔任國民中學教師者,得免參加職前訓練,可由學校逕行任用。

於是九年國民教育,順利舉辦;民103年(2014)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也辦成功了。抗戰勝利時,晏陽初曾請蔣介石多撥經費辦平民教育,其時國共內戰正不可能避免之時,蔣介石拒絕了晏陽初的請求;九年國民教育的斷然舉辦,或是蔣介石當年拒絕晏氏請求在其心理上的救贖。

在大陸,由於晏陽初的平民教育理念,在提倡一步一步累積的逐步改良,和中共在農村推動暴風驟雨式的革命不符,加之晏陽初又身爲基督徒,加強了在意識形態上的格格不入,故對晏陽初多回避與淡化,在相當長時間內,大陸上人們對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的作爲和貢獻,幾乎一無所知。

直到鄧小平先生民68年(1979)改革開放大政實施之後,大陸纔開始逐漸重新瞭解認識晏陽初和他的平民教育理論的價值,一些從事農村問題研究的學者如溫鐵軍等,甚至將晏陽初在中國大陸中斷的鄉村教育運動繼續下去,成立了晏陽初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委員會、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晏陽初研究會等非政府組織。

民74年(1985),晏陽初早年在湖南的一個粉絲周谷城,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身分,邀請時年已85歲、87歲的晏老師二度返國訪問,特別到河北定縣訪視,晏氏高興看到他在定縣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無形的資產。如民69年(1980)年的統計,定縣(現定州)是河北省內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州縣;當年他引入的良種棉花、蘋果、白楊等作物和培育的良種雞等,仍然廣受當地農民的歡迎。

另外人民政府於下放年代,在農村推行的「赤腳醫生」培養計劃以及相關的保健所,皆承襲了定縣的實驗內容,甚至後來部分農村推行的村官直選等政治體制改革試點,也直接和當年的定縣經驗有關。兩岸都沒有晏陽初,但又都有晏陽初的存在,「道」常存是也。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