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中國最早的海軍──未酬邦國中興之79(朱偉嶽)

秦兵馬俑一號坑遺址內的秦俑。(新華社)

在春秋後期,當中原諸侯的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長江下游一帶的吳、越兩國實力逐漸增強。首先崛起的是吳國,春秋中期時老大哥之一的楚國爲了制約吳國,積極扶植越侯允常(勾踐的老爸),使得越國力量迅速壯大,從而成爲楚國在吳國旁邊佈置的側翼。

據《春秋》記載的吳、越交兵,前後共有十次,前後歷時共約71年;雙方平均約每7年要打仗一次,各有勝負。第一次爲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最後第十次是發生在公元前475~473年越王勾踐滅吳之戰。好像這僅是吳、越之間的戰爭,事實上牽涉到齊國和楚國如前述,而且兩國交兵會用到舟師,而舟師的基本是船隻,造船技術和造船材料,自然隨着戰爭的需求而演進普及。故華夏中國的造船技術,在接近3千年前的春秋時朝,就因爲國內各王國的戰爭需求以及鐵器的出現,在國內的大江河湖泊以及沿海地帶,有了相當充分發展的機會。

吳越爭雄的最後一戰,起於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十四年春)吳王夫差率全國精兵3萬餘,只留下太子友等人率1萬老弱殘兵留守吳城,耀武揚威地出席位於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南方的黃池會盟,那是春秋時代,曾獲有盛名的諸侯如魯國、晉國等邀集的一場高峰盟會,吳王夫差能擠身高層,得意非凡,乃調集全國甲冑鮮明可用之精兵,出席炫耀。

吳王夫差應魯哀公、晉定公之請,去除「吳王」王號改稱「吳公」,主盟黃池大會,和魯哀公、晉定公等,並排站在封禪臺上,檢閱三軍。吳軍聲勢壯大,夫差所到之處,三軍將士必齊聲鼓譟,像今之高呼萬歲。看得魯哀公、晉定公二人目瞪口呆,心懷恐懼。夫差吳公又與魯哀公、晉定公二人圍獵,頗多斬獲。二公贊曰:「真上馬可治軍,下馬可治國之君也。」夫差聽到兩位長老級國王對他予最高評價,能不志得意滿,忘其所以。

正在此時,越王勾踐趁吳國境內空虛,調集越軍4.9萬人,兵分兩路進攻。其中一路由范蠡率領,以舟師循海而逆入淮河,以切斷吳軍自黃池的歸路;另一路由勾踐自率主力進攻吳國首都。越軍這次前後夾攻吳國的計謀得逞,吳軍自黃池歸救不及,吳國國都很快被勾踐攻陷,吳國守城的太子友被殺。夫差率會盟軍回國後,因都城已失,士卒疲憊,無力再戰,就派太宰嚭向越求和。而勾踐也因吳國主力未損,越軍實力不足滅吳,允許和議撤兵。

但吳國的軍事優勢已經喪失,夫差仍藉議和機會暗中作戰爭準備,企圖恢復力量復仇。但4年後的公元前478(吳王夫差18)年,吳國大旱饑荒,勾踐發軍5萬進攻吳國。夫差聞訊倉猝起兵抵禦,雙方在笠澤江(今蘇州市吳江區)上,吳越雙方舟師隔岸佈陣對峙。

晚上,越軍派出部分舟師組成左、右兩戰隊趁夜佯攻,半夜時鳴鼓吶喊。吳軍誤以爲越舟師打算分兩隊渡江,吳軍主力也分兵兩路迎戰。豈料越舟師主力趁鳴鼓吶喊時,越中軍主力已潛行渡江,並調轉方向攻擊吳舟師。吳舟師遭前後夾擊,軍心大亂,兵敗潰退。越舟師左、右兩支戰隊渡江後復乘勝猛追,與吳已潰退舟師再戰於沒,三戰於郊。吳舟師三戰三敗,退守吳都。

越國佔領吳國大片土地,笠澤之戰後,吳越兩國軍事實力已發生根本性變化,越已佔有絕對優勢,但吳王夫差仍據吳都與越對抗了5年至公元前473(夫差23)年,越軍終攻破吳城,吳王僅率親近衛士與大臣,突圍西上姑蘇山,數次派使者向勾踐請和。據說勾踐爲報當年夫差不殺之恩,曾許諾賜夫差封地和僕從,讓其頤養天年。但夫差覺得羞愧難當,尤其覺得難見伍子胥於地下,乃用白布矇眼自刎,吳國亡。吳、越之爭,很明顯的是,雙方的舟師,皆俱關鍵地位。

越滅吳後盡收吳地,以陸軍與舟師渡淮河,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成爲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後遷都琅琊,就是那華夏中國第一次海戰之地,可見越國君臣們,是一羣會面向海洋的先民啦。越國滅吳後又167年的公元前306年,越王無彊伐楚國。楚懷王大敗越國,乘勝盡取吳國故地,東至於浙江。

越國分崩離析,越王無彊的後裔們互不服氣,爭相自相殘殺爭鬥,或爲王,或爲君,局處於沿海,最後成爲楚國的屬國。這位楚懷王,就是不聽屈原忠告流放屈原,自己卻成爲秦國囚徒的那位國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公元前222年,秦滅越。

戰國時期,所謂戰國七雄是秦、韓、趙、魏、楚、燕、齊,而在楚之下,還附屬一越國。在公元前223年前,秦已滅韓、趙、魏三國,故公元前223年滅楚是被滅第四國,公元前222年,秦滅越,仝年滅燕,是被滅第五國及第六國,公元前221年,秦滅齊是被滅第七國也是被滅最後一國,秦始皇統一了華夏中國,當然也統一了華夏中國各地的舟師,華夏中國最早的海軍,由此誕生。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