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歐洲的百年「中國熱」──未酬邦國中興之57(朱偉嶽)

300年前荷蘭出版的「中國尋寶書」將在北京拍賣,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1668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版的《荷蘭使團初訪中國記》。該書是歐洲人第一部全面向歐洲介紹中國的書籍,它直接推動了歐洲17世紀興起的一段「中國熱」,在促進中西交流方面具有重要影響。據說,早期赴中國的探險者都要帶上這部「尋寶書」。(中新社)

華夏中國由農轉商的征程,有其暖身運動,下面的簡要故事,或可視爲暖身之始。

在葡萄牙入於16世紀初東來中國的時候,英國的主要目標在歐洲地區的爭雄,如公元1588年(明萬曆16)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而後官民一體向外發展。公元1600(明萬曆28)年成立東印度公司,介入經營印度。公元1620年(明萬曆48),五月花號清教徒抵美殖民。而後國內有內戰,斯圖亞特王朝復僻;接着光榮革命。18世紀的公元1763年(清乾隆28),在北美擊敗法國;公元1784(清乾隆49)英荷第四次戰取代荷蘭爲海上霸主,這時的英國,已成歐洲第一大國,就想到東方的中國了。

公元1792年(清乾隆57)9月26日,英國政府正式任命曾出使俄國並擔任過印度孟加拉長官的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爲正使,喬治‧斯旦東(George Thomas Staunton)爲副使,以賀乾隆帝80大壽爲名,出使中國。使團由1艘軍艦及2艘補給船組成,隨員80餘人,包括天文數學家、藝術家、醫生,和700名官兵,所攜「貢品」有天文、地理儀器、圖書、毯氈、軍用品、車輛、模形船等,總計600箱,俱爲精品,以表先進及虔誠。

公元1793年(清乾隆58)6月19日,使團船隊抵達廣州後北上。乾隆對英國「朝貢」使團前來恭賀壽辰,頗感欣慰,下令要體面接待使團,以示天朝懷柔之恩。但乾隆帝對馬戛爾尼自稱「欽差」感到不悅,下旨應改稱「貢使」,進貢的使臣是也。

馬戛爾尼一行抵北京後先在頤和園下榻5天,後赴百多公里外乾隆承德避暑地晉謁。但問題來了,晉謁時馬戛爾尼不願行磕頭跪拜禮,乾隆讓步同意馬戛爾尼以單膝下跪禮解決。馬戛爾尼呈遞國書及禮物,包括:前膛槍、望遠鏡、地球儀等天文學儀器、鐘錶和一艘英國最先進的110門炮艦模型。乾隆在展看禮物後評論稱:「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馬加爾尼本人,則驚歎頤和園宮中的物品,不輸於英國訪華團帶來的禮物,證明當時雙方高層的物質差距,並不很大。

請注意,此時乾隆已83歲高齡,仍設宴款待使團,席後,興致仍高,賦詩一首記錄這一盛事,詩的水平當然比不上毛主席,就藏其拙不記了,其最後一句是:

懷遠薄來而厚往,衷深保泰以持盈。

可見薄來厚往,持盈保泰,是當年清廷的外交原則,而做生意或貿易,似非優先事項,而馬戛爾尼代表的英國,則正好相反。

英使團自承德返回北京,希望商談貿易和交換使節等事,皆未能得到回覆。轉向軍機大臣和珅商量,和珅請英方把請求寫成備忘錄呈上,英方請求的內容如下:

1、將貿易擴展到舟山、寧波和天津;

2、依照俄羅斯人之先例,允許英商在北京設立貨棧,以銷售貨物;

3、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座小島供英商居住、存貨和停泊船隻;

4、在廣州附近指定一小塊地供英商居住,並允許其自由來往廣州和澳門;

5、取消或降低廣州與澳門之間的關稅;

6、明確訂定並公開英商應繳的稅額,不另加徵收。

清廷當然不準其所請啦。在乾隆回覆英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的回信中(稱敕書、敕諭,表示對下屬的命令),概要有: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今爾使臣於定例之外,多有陳乞,大乖仰體天朝加惠遠人、撫育四夷之道。

「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義爾有邦,共享太平之福。」並告誡英王,如果英船駛至浙江、天津,清朝必定驅逐。以上整體的應答,和乾隆皇帝席散後那句詩的詩意,倒吻合一致。馬戛爾尼的浩大使團等一票人士,能不鎩羽而歸,都灰頭土臉地,返回英倫。爲什麼英國人要用熱臉去貼清朝的冷屁股呢?原來和前述的「馬百萬」遊記有關。在公元1792(清乾隆57)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啓航赴中國前,歐洲受「馬百萬」遊記影響,近乎瘋狂的「中國熱」已經百年。

在100多年的「中國熱」期間,歐洲社會各界熱衷於模仿中國的藝術風格和生活習俗,以致形成一種被稱爲「秦漢風」(Chinoiserie)的時尚。這時尚直接導致了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商品大量涌入歐洲,現在的絲路,目的地豈不都在歐洲,讓當時從事中歐貿易的商人們大發橫財。

前文提到荷蘭在公元1602(明神宗萬曆30)年,學英國設立東印度公司,90年後的公元1692(清聖祖康熙30)年時,荷蘭東印度公司贏利總額,已超過1億法鎊,遠把英國經營印度的東印度公司,甩在後面一大截。英國於公元1784(乾隆49)年擊敗荷蘭取代爲海上霸主,眼看着這巨大的商業利益,當然要派使臣前來用熱臉貼冷屁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