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勸鄭成功打臺灣的人──臺灣在大航海時代的戰略地位(四)
2002年紀念鄭成功登臺,臺南市鹿耳門溪口重演明鄭率船登岸的場景。(趙家麟攝)
何斌是鄭芝龍的舊部,也是同鄉,早年隨鄭芝龍到臺灣拓荒。鄭芝龍歸降明朝後移居大陸,何斌和幾位好友去福建投奔,結果遭遇海盜李魁襲擊,同行者都戰死,只有何斌逃脫,只好返回臺灣,做了荷蘭人的通事。
1655年,鄭成功禁止大陸沿海港口和過往的外國商船與荷蘭人通商。大員港口一時門前冷落,貨物奇缺,物價高漲,第2年荷蘭總督派何斌來找鄭成功。
何斌來到廈門問鄭成功禁航的原因,他說想在臺灣徵收關稅。何斌又回去臺灣一趟,荷蘭人說如果關稅不損害荷蘭東印度公司利益,他們沒有異議。一番討價還價後,荷蘭人答應每年繳納白銀5千兩給鄭成功,箭10萬支,硫磺千擔,這些金錢和物資成爲鄭成功抗清的資本。
談完公事,鄭成功招待何斌吃飯,順便了解臺灣的情形。自從鄭芝龍移居大陸後,臺灣完全被荷蘭人把控,何斌對荷蘭人任意欺負、屠殺臺灣同胞早就不滿,他把臺灣各方面的情況,包括荷蘭人的兵力部署情況,統統告訴鄭成功,還勸他出兵攻取臺灣。那時鄭成功的重心還在大陸,這件事就沒放在行程表上。
1659年,何斌被告勾結鄭氏集團,私自徵稅,遭荷蘭人撤職,還罰了一大筆錢,走投無路,再次來到大陸。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何斌耍了個心眼,或者說兩頭騙,其中還牽扯到主權問題。一直以來,鄭氏集團認爲臺灣是自己的,收稅就是行使主權的象徵,荷蘭人不過是一些蠻夷,到這裡做點生意,給他們幾個據點是暫時的。早在鄭芝龍時代,鄭氏集團就在臺灣收稅,只是後來忙於大陸事務,碰上改朝換代,沒人管這件事,但收稅是自己的權利,不收是自己的恩情,不等於不要這塊地了。荷蘭人卻認爲臺灣是他們的,有權在臺灣徵稅。
安南區鹿耳門天后宮文教基金會收藏的鄭成功書法,字體豪邁瀟灑,展現書生從戎報國的獨特風範。(本報資料照/翁順利攝)
荷蘭在臺灣的人手有限,收稅方式是承包,何斌就是一個大承包商,名下有人頭稅、稻米稅、烏魚稅等。荷蘭人的稅種花樣繁多,不同物資徵收的稅率不一樣。例如烏魚稅,就是向捕烏魚的漁夫徵收的一種稅,原來佔了近一半,後來降到20%;人頭稅和稻米稅都是10%。還有進出口稅、房屋交易稅、檳榔稅等,只要荷蘭人想得出來,萬物皆可稅;相反的,鄭成功收的稅就少很多,某種程度上只是象徵意義。何斌滿口答應,說這是荷蘭人稱臣納貢的表示,但他也知道荷蘭人不會答應這些條件,更不明白什麼叫稱臣納貢,就瞞着荷蘭人私自徵稅,再轉交給鄭成功。這樣一來,有人要交兩份稅,時間一久,就被人告發了。
何斌從腰纏萬貫一下子變得負債累累,在臺灣難以立足,於是逃到廈門投奔鄭成功,再次勸鄭成功攻取臺灣。
這時鄭成功剛在南京吃了敗仗,正感覺前途黯淡,何斌的到來無疑讓他眼前一亮。自從1647年在小金門起兵抗清以來,鄭成功轉戰浙、閩、粵等省分,多次幫助明朝宗室、百姓渡海定居臺灣和東南亞各地,還讓華商領取鄭府權杖和「國姓爺」旗號,以保證海路的安全,但10多年來,鄭軍一直沒有一塊較大的根據地,幾萬大軍要嘛擠在一個小島上,要嘛漂在海上,難以施展拳腳,再加上這次北伐南京失敗,元氣大傷,士氣低落,糧草也成問題,何斌的出現彷彿是上天安排,有意給他指出一條明路,如果有臺灣做爲基地,這些問題都好解決了。據說,何斌逃離臺灣前曾暗中派人測量進入大員灣的鹿耳門水道,到達廈門後獻上一份秘密地圖給鄭成功,又自告奮勇充當嚮導,讓鄭成功攻臺又多了幾分把握。
何斌於1660年到達廈門,在他的勸說下,鄭成功下定決心攻臺,傳令各營大修船隻。誰料此時清軍又來攻取廈門,鄭成功將清軍引至海上,大敗清軍。料定清軍短時間內不會再興兵,於是將攻臺計劃提上日程。
【未完待續】
本文節選自《用地理看歷史:大航海,何以重劃貿易版圖?》,作者:李不白,時報出版
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