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臺灣人的上海──中國謀略(七)

2013年,客戶在臺灣銀行上海分行櫃檯兌換新臺幣。(中新社資料照片

第三波投資潮由陳水扁發動

時序進入2000年,阿扁國民黨分裂以超過宋楚瑜不到3%的些微差距(陳水扁39.3%、宋楚瑜36.84%)當選總統。

由於是民進黨有史以來首次執政,角色扮演與以往「只負責反對」的長期在野黨狀態完全不同,再加上缺乏可用人才,在執政初期還曾聘任不少國民黨人擔任包括行政院長(曾任國防部長空軍退役四星上將唐飛)在內的要職。可惜「調性」落差大、內訌不止,尤其財經政策更是毫無章法、忽左忽右,使臺灣投資環境趨於惡化,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就在這個時候大陸傳出「即將獲准加入世貿組織」的消息(2001年12月正式生效),臺商加快向大陸尋求發展機會,於是從2000年開始,臺商對大陸投資出現第三次高潮

依大陸統計,2000年到2002年,大陸批准臺商投資項目合計12,131個,協定臺金額176.3億美元,實際投資94.9億美元。

累計到2002年底,臺商對大陸投資項目55,673個,協定臺資金額累計614.7億美元,實際投資金額累計332.9億美元,分別佔大陸全部利用境外資金的13.1%、7.4%與7.4%。若將通過第三地轉投資大陸的金額計算在內,臺商應是僅次於香港的大陸第二大境外投資者。

如今的上海,也是臺灣人的上海

縱觀臺商投資類型的變化,初期以製鞋塑膠紡織、基本金屬等低端、傳統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爲主;第二波投資升級消費性電子產品化工運輸工具建材水泥玻璃食品飲料等產業;第三波投資則以電腦、電子資訊半導體精密機械等資本與技術密集行業爲主導。

除在製造業領域的層次提高外,臺商投資範圍也不斷擴大,涉及房地產、商業、金融、保險、證券、風險投資旅遊專業服務、資訊廣告醫療、教育、媒體等諸多領域,有如螞蟻雄兵般無所不包。

(作者提供)

在區域選擇方面,初期以廣東爲主的珠三角,逐步推進至以上海、蘇州爲主的長三角;尤其在我將之稱爲「中國大陸經濟首都」的上海,更是臺商各類型服務業雲集之所在,號稱在滬臺商及其眷屬超過五十萬人之衆!

曾經,一塊掛在上海最繁華市中心靜安區南京西路高檔辦公大樓牆上的「臺灣銀行」四個大字,是無數臺商的心中溫暖,每當車行延安高架途經時總要擡頭看看,且寄鄉愁於此。

可惜這棟原本屬於臺商的商業樓宇於2018年轉售,因新接手的業主索要的租金價格太高,臺灣銀行只能無奈割捨……。而這其中是否因民進黨執政加強「去中國化」,使兩岸關係重新陷入僵局,所導致盡在不言中的結果,則只有天知道。(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