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功敗垂成之「海滄計劃」──中國謀略(四)
1990年初,王永慶來廈門考察海滄投資專案,受到廈門市領導的會見。(高振碧攝。廈門商報《臺商週刊》提供)
功敗垂成之王永慶「海滄計劃」
臺塑集團已故創始人及掌舵者王永慶曾於1986年向臺灣政府提出計劃在雲林麥寮興建第六輕油裂解廠(簡稱「六輕」),不料遭到當地居民強烈反對,併發起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眼看着化工企業在臺灣經營越來越困難,王永慶只好將目光投向海外。
這個時候大陸改革開放的熱潮如火如荼,且臺灣亦已逐步開啓兩岸互動,分別於1987、1989年允許臺灣人赴大陸探親及旅遊,於是1989年11月30日,這位臺灣當時的首富及石化業巨頭,便踏上了前往大陸展業的征途,並受到鄧小平、楊尚昆(時任國家主席)、李鵬(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等政要接見,可見大陸對其來訪期盼之深。
經過一番實地考察之後,王永慶決定選址在廈門的海滄,鄧小平親自決定釋出1萬公頃土地、準備5,000公頃的漳州土地支持,並計劃將兩塊土地合起成立特區。足可說明共產黨對「海滄計劃」的無比強大之信心與決心,亦凸顯當時百廢待舉的大陸,是如何寄希望於臺商對改革開放所可能帶來的別具意義之效益。
一切順利必有「貓膩」
根據北京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研究員黃德海撰寫的《篳路藍縷:王永慶開創石化產業王國之路》一書中披露,爲凸顯王永慶「登陸」投資的意義,大陸把王永慶準備在海滄投資的石化項目先是命名爲「1130工程」,後來一律改爲「901工程」,前者是紀念王永慶1989年11月30日首訪大陸,後者則在紀念「海滄計劃」在1990年1月開始商談,可見重視程度。
爲了迴應大陸的鼎力支持,王永慶也作了「交心式」的表態:「與其到國外投資,不如將資金投到大陸,即使丟了,也是丟在大陸。『901』工程大概要做5年,我現在73歲,等我83歲時,就到廈門來定居」。
上述種種,均爲雙方當時的「濃情密意」寫下最好之註腳。
非僅如此,爲了順利推動「海滄計劃」、解除王永慶的各種疑慮,共產黨不但將本來考慮在大陸各省設置的14個輕油裂解廠計劃項目全部停掉,還破例覈准王永慶臨時提出的產品由百分百外銷,轉爲百分百內銷的苛刻要求。
經過3年磋商,1992年11月6日,雙方終於就海滄投資條件達成共識,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還爲此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盛大宴會,慶祝合作順利、成功,並作好隨時與王永慶簽署合約的實質準備。(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