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國府海軍的隱憂──臺灣的飛彈腳步之1(朱偉嶽)
圖爲823砲戰立下戰功的砲陣地。(中時資料照)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下稱國府)研製飛彈的歷史,應上溯至抗戰勝利後初期。民34年(1945)年陳誠當軍政部長時代,即曾選派軍官前往德國研習,實地瞭解戰時德國用來奇襲英國倫敦之V-1、V-2飛彈。後因國共內戰國府一敗塗地,這些曾研習飛彈的軍工專家,依西瓜偎大邊效應,1949年時絕大部分皆滯留大陸,不願撤往臺灣,乃成爲中共建政後兩彈一星的中堅人才。少數撤往臺灣者,孤掌難鳴,祗能隨着當年負責軍工廠撤往臺灣的唐君鉑(時任兵工署副署長),在臺灣做一些傳統槍砲彈藥的生產工作,以維持國府軍隊(稱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的起碼戰力。
稍爲新式的槍砲彈藥或飛彈,像海軍所用的近發引信砲彈,陸軍所用的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及鷹式飛彈,空軍用的響尾蛇飛彈等,都要依賴國府當時的盟邦美國供應。看人臉色,仰人鼻息,凡是稍有出息的中國人,都不會覺得很舒暢罷。國府在臺軍方人員,當然會想法改革這一局面,自立自強的口號,主要是針對這一點而來。這或正也是毛澤東先生,要和蘇聯史達林、赫魯雪夫鬧翻的原因。
民47年(1958)8月23日,毛澤東下令砲擊金門,當天即發射砲彈九萬餘發,隨後的時日又陸續發射了近40萬發,總共發射了約47.5萬發,史稱823砲戰。金門本島的面積僅約124平方公里,約略是一個臺北市大小,竟落下47.5萬發砲彈,平均每6平方公尺即2公尺x3公尺大小面積,落下一枚砲彈,似可暸解當日砲戰的猛烈程度。
八二三砲戰爆發時,中共的空軍和海軍,尚祗能在大陸沿岸活動;臺灣海峽的制空權和制海權,仍掌握在國府手中;何況還有美國第七艦隊的協防。故砲戰前後,國府海軍一直擔負金門守軍之軍需運補,以及前線,包含金門、馬祖、烏坵等海域巡弋。
大約在當年8月間八二三砲戰發生後的9月上旬,國府海軍3艘巡防艦奉命到馬祖海面巡弋,其時9月2日金門海域海戰剛過不久,國府海軍104號沱江艦及維源艦,被躲藏在漁船之後的魚雷快艇伏擊,造成2艦受傷,官兵多人殉難。雖亦擊沉共軍魚雷艇2艘,但從此次海戰以後,我艦在大陸沿岸巡弋,無不提高警覺,以免再遭中共海軍魚雷快艇偷襲。是時金馬海域全部戒嚴,任何船隻皆不準通行。
八二三砲戰國軍沱江軍艦47年9月2日於金門料羅灣海戰中以寡擊衆戰功錦旗。(朱立熙攝)
這3艘江字號巡防艦組成一個戰隊,戰隊長是由驅巡司令部派來的劉真上校率領,他是一位很有經驗的海軍資深軍官。巡弋於靠近馬祖外海海域,是一個月黑星沉的漆黑夜晚,雷達螢幕上突然發現一艘不明海上船隻,整個戰隊馬上緊張起來,深恐中共魚雷快艇偷襲之事重演。經多次辨識,皆無法辨明船籍。在戰隊長的命令之下,3艦立即聯手砲擊這艘不明船籍的船隻。
這3艘巡防艦,計有三吋砲3門,40公釐砲3門,20公釐砲12門。猛轟一陣以後,海上傳來微弱的呼救聲,砲擊才戛然停止。結果發現不過是一艘自馬祖出港,擬開往基隆的木殼機帆船。出港後因遇海上戒嚴,不敢航行,乃在馬祖外海拋錨等候。但海峽兩岸戰事初啓,民間船隻,並不明白軍方識別信號,故而造成重大誤會,而遭受己方軍艦砲擊。經3艘艦艇開火圍攻,這條機帆船雖受重創,竟然未被擊沉。這幕場景令人相當難堪,說明當年國府的海軍艦艇,火力配備薄弱,已跟不上時代需求,是其時國府海軍官兵們心中一項隱憂。
民國56(1967)年,埃及發射俄製冥河飛彈,擊沉了以色列驅逐艦及商船各1艘。冥河飛彈乃成爲世界海戰史上,第一次在實戰中使用的攻艦飛彈,也把世界海戰推進到飛彈時代。以色列受此突襲,朝野震動,立刻研究反制方案。民59(1970)年8月,以色列開始在海軍艦艇部署自制的「天使飛彈」(又名加百列飛彈Gabriel missile)。先進國家海軍,先後亦陸續配置飛彈。解放軍也開始積極研發中國第一代艦載飛彈,「上游一號」和「海鷹一號」,就是最先裝配在共軍艦艇上的飛彈武器系統。
當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在民53年(1964)籌建中山科學研究院的時候,最初的構想,僅有核能研究所及火箭研究所,以研製原子彈及火箭飛彈爲目標。後來接受以色列顧問柏格曼教授的建議,才增列了電子研究所及化學研究所。可見蔣氏父子,當時可能受限於國家經濟能力,並沒有計劃要爲國府海軍研製攻艦飛彈。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
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