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通史》白話文版 讓年輕人親近自己的臺灣史

《臺灣通史 原文+白話文 註譯》新書發表會7日舉行,連惠心(見圖)出席。( 陳俊吉攝)

連震東文教基金會推出《臺灣通史》白話文版,連戰(中)也特別出席支持。(陳俊吉攝)

爲逾百歲的《臺灣通史》在當代煥發新生,連震東文教基金會2年前開始進行《臺灣通史》白話文譯註,執行長連惠心指出:「教改後最受衝擊的就是國文與歷史,這便是《臺灣通史》要規畫白話文版的起因」。

前副總統連戰雖已鮮少在公開場合露面,仍在妻子連方瑀陪伴下出席了7日《臺灣通史》白話版的新書發表會。連惠心表示,曾祖父寫下《臺灣通史》是爲了保存中國文化與先民開墾歷史,而今在歷史課本中已看不到,在體制教育去脈烙化之際,希望更多人能接觸、親近《臺灣通史》,原文與白話對照,期待先把歷史的部分講清楚,也可欣賞原文的文學性。

作家楊渡指出,自己在書寫過程中看到雅堂先生的典範,他雖是文人但骨子裡其實是俠客,曾壯懷激烈地寫下「如此江山如此恨」、「心期吾黨振民權」等詩句;他也指出連雅堂書局曾聘請日據時代演劇第一人張維賢,資助他演出推動無政府主義,併到其演劇班教臺語,雅堂先生的《臺灣語典》是第一部考釋臺語詞源的開山之作。

在楊渡看來,《臺灣通史》在結尾「臺灣是海中孤島,憑恃天險;一旦援絕,坐困愁城,非有海軍之力,不足以言圖存也⋯⋯雖以孫吳之治兵,尚不能守」已說明了臺灣今日的寫照,也讓人更清楚讀史是爲了看向未來。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在新書發表會上也指出,甫卸任的立法院長卻也說出「1902年前沒有中華民族」這樣的話,是「自己亡自己的史」而「亡國必先亡史」。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指出,雅堂先生國學涵養深厚,對《四書》、《五經》等經典如數家珍,文獻能力工整博學,故而對臺灣的典籍故事信手捻來而完成;作家吳克引魏徵所言「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讀史是讀治國平天下以及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