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逐漸逝去的遺族學校(劉良升)

臺灣光復節前夕,紐約僑界在法拉盛舉行慶祝抗日勝利70週年追思紀念大會,多位遺族學校後代追思蔣公暨夫人宋美齡領導抗戰勝利經過。(中央社記者黃兆平紐約傳真104年10月19日)

2020年11月14日,當全球許多地區還籠罩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陰霾下,一羣白髮蒼蒼的耄耋老人,藉由兒孫輩的攙扶,走進了位在臺北市區的天成大飯店,特別爲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簡稱遺校)92週年校慶暨蔣媽媽逝世17週年紀念而佈置的會場。老人們一如既往般地和相識超過一甲子的老校友和眷屬噓寒問暖,可惜的是這次能出席的第一代長輩們愈來愈少了,這也是遺校校友會解散前所承辦的最後一次正式活動。

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乃國民政府於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後,爲了收容國民革命軍陣亡戰士的遺孤,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所創辦。後來在1937年八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當時的在校學生被安排到大後方各校就讀,遺族學校暫時停辦。

抗戰勝利後,遺族學校在南京原址覆校,經各省教育廳甄試後,一共在全國招收了500名初一至高一共4個年級的學生,人數上以湘籍學生爲首,魯籍次之,尚有臺籍一名(臺灣省籍劉一飛叔叔的尊翁,在日本據臺期間,潛回大陸參與抗日聖戰),他們均是在八年抗戰時犧牲的國軍烈士之遺孤。先父也於1948年初,憑藉先祖父的「恤亡令」(先祖父劉作全於1937年淞滬戰役中陣亡,得年28),由湖南省立第一高級中學轉入遺族學校高一下學年就讀。

當時遺族學校學雜費全免,且每位學生從頭到腳的行頭,諸如學生帽,制服,內衣褲,鞋襪,全是由國家分發。父親記憶猶新的是一套冬季大衣,因爲當父親隻身在湘西沅陵中學就讀初三時,時值抗戰勝利不久,許多人員決意復員返鄉,拋棄長物,父親倖運地承接了一件別人遺留的半舊大衣,視爲珍寶,而此次南京之行,終於有了一套合身全新的冬季大衣了。

當時遺族學校由蔣夫人任主席校董,蔣中正總統兼任校長,至於實際校務則由校務主任湖南湘潭人黎離塵少將代勞。由於蔣夫人未有生育,故視遺族學校子弟如己出,每週日上午在官邸凱歌堂(今爲南京市美齡宮)做主日學時,都會指定遺族學校一個班級學生隨行禮拜,平時她也有機會在學校朝會時訓示勉勵遺族學校學子,晚上返回官邸順路經過遺族學校時,蔣夫人也偶爾會特命她的司機將黑色美製轎車,繞行遺族學校校園,並下車親自督導學生的晚自習,常以抽考英語會話爲開端,這着實讓某些英語不佳的學生避之唯恐不及,不過由此細節可以感受她關懷期盼這些遺孤之深情,而遺族學校學生私下則回以親切的「蔣媽媽」,來表達內心的尊崇和感恩。

遺族學校的軟硬體設施堪稱一流,蔣夫人也常陪同外賓視察,連外國友人對於中國八年戰後,千創百孔,百廢待舉之際,能有如此規模的中等教育學府,也不免嘖嘖稱奇。遺族學校圖書館藏書豐富,醫務室牙科,眼科俱全,而學生集體住校,行半軍事化管理。

當年,每兩名同桌同學同用一本國語辭典,4名同學共享一套英漢字典,教學資源充分。在老師上的安排也卓越出色,父親班上的國文老師時任《中央日報》主筆,是一位滿腹經綸的老學究,走上講臺上課全無課本,諸子百家之說,上下古今之談,信手拈來即席而授,這讓古文根底,史學底蘊不夠好的學生吃盡苦頭。英文老師爲前南開大學商學系主任,數學老師講課時則中英文數學術語夾雜,可謂洋氣十足,而歷史老師恰是清末湘軍統帥曾國藩的嫡曾孫女,她講述曾氏先祖與民族脈動之牽連,滔滔不絕,由此學校師資力量之雄厚,可見一斑。

暑假期間,父親多半自圖書館出借所喜歡的圖書,到校舍後方的明孝陵閱讀,倘徉於守護明太祖朱元璋陵園的翁仲石獸之間,靜享開卷之樂,下午再將書籍歸還,日復一日,獲益良多。再者,遺族學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初來乍到南京,湘贛閩粵同學不諳國語,魯晉陝豫同學毋識南語,典型的雞同鴨講,加以北人食麪,南人吃飯,飲食各異,多賴各方融合包容,終能交流無礙,凝聚向心,齊聚一堂。聚首之初,雖多所誤會,但也憑添生活插曲,聊增日後的談資。

一年來這批戰火孤雛,安定地沐浴在絃歌書香間,像是身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寧靜中,惜好景不常,國共的戰火隨着國軍的失利而南移,蔣總統在1949年元月宣佈辭職下野,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職權,遺族學校被迫強制解散,後來遺族學校學生在自組的學生會運作下,硬是將部份學生搬到了廣州佛山歇息,幸蒙蔣先生在臺灣詢問關懷遺族學校學生下落,在戎馬倥傯之隙,命令抽調「金剛輪」赴穗,將學生們於是年八月初接運回臺灣基隆港,他們就此離開了神州大陸,同時這些赴臺的國軍烈士後裔,幸運地脫離了往後在大陸上,風起雲涌展開的政治風暴。

爾後,這300多名流亡的遺校學生,在寶島臺灣「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新天地上,胼手胝足地爲自己的未來奮鬥。他們或繼續深造,畢業後服務桑梓,或進入軍校,加入保家衛國行列,雖然遺族學校已不復在,但遺族學校精神長存,在校友登高一呼之下,遺族學校校友會在臺灣成立,並編纂《遺族學校校友通訊》刊物,以維繫遺族學校精神和校友情誼於不墜。蔣氏伉儷也多次應邀參加遺族學校的校慶紀念活動,兩位老人家看到當年在南京時期十餘歲的小蘿蔔頭,已成長茁壯,且爲社會中堅,心中甚感欣慰。而在蔣氏伉儷先後辭世後,校友們組隊謁陵,在遺族學校校友通訊上爲文抒發真情,感念慈愛,着實令人動容不已。

歲月如梭,韶光荏苒,自南京播遷到寶島臺灣逾七十寒暑後,當初年幼的遺族學校初一最低班學生,現今也邁入了近90歲之列了。2017年底最後一期《遺族學校校友通訊》出刊以後,先吹起了熄燈號,而遺校校友會的解散,更是象徵着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的世代即將結束。

這一羣在國家危亡時,因至親殉國,透過蔣氏夫婦的憐愛,而有緣相聚一方的特殊羣體,在「師長即家長,同學即兄弟」的感召下,緊密地結合,心手相連,相互扶持,在驚濤駭浪中成長。而在中國近代史中,獨樹一幟的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暨校友們,經歷內戰烽火,臺海對峙,兩岸交流, 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由紛亂落後,而逐漸興盛壯大的點點滴滴。

(作者現居美國德州休斯頓市)

【劉良升專欄每週二刊出】

◎史話歡迎讀者投稿,針對兩岸關注之歷史事實或人物撰文,體例不限,舉凡傳記、論文、散文、書信、日記,撫今追昔之訪談紀錄或自述回憶等。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主旨註明「史話投稿」,請附姓名與專業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對來稿有刪修權,文章僅刊載於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