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別中美國的計 大陸宜自求改革 (潘華生)

立陶宛民衆。(美聯社)

自從中國大陸挺住了美國川普政府的連續極限施壓之後,似乎出現了一個不再恐懼美國、敢於叫板美國的中國。

但近來中美的對峙的確與川普時期一對一的單挑有所不同,至少形式上美國與盟友比1年多前更加團結。例如日前的民主峰會,拜登號召了110個價值相近的國家與會,共同對中俄形成政治壓力。即使是無實質內容的政治表演,卻展示美國一旦有國際政治的需要,她仍能號召、動員大部分的國家。

此前,中美高層通話曾造成中美關係可能轉向和緩的期待。然而,隨着美國政權轉換靜默期的結束,美國似乎已經再次發起對中國的自由民主人權以及環中國地緣政治的攻勢。

與此同時,中國與歐盟的關係也急劇惡化。這1年來,甚至只有中國大陸一個縣規模大小的冰島都敢以「新疆人權」爲由制裁中國;捷克政治人物不顧北京反對,執意訪問臺北;立陶宛更是後來居上,大幅提升與臺灣的實質外交關係,而且這些國家都得到美國至少口頭上的支持。於是,出現了一個個不再在乎中國底線、敢於叫板中國的小國。

從國際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雖然美國的霸權在極限打擊中國失敗後看似瓦解了,但事實上,中國所畫出的不少底線也看似鬆動、瓦解了。

中國要阻止骨牌效應的心情不難理解,但要以政治、外交或經濟手段壓迫這些歐洲小國轉變立場,其實也並不容易。以立陶宛爲例,立陶宛身後還有歐盟與北約的盟約,外交上並不孤立;同時立陶宛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相當小,對中出口只佔總出口的1%,就算有損失,也不太嚴重。更何況還有美國的政治支持,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口頭嘉許與貸款,看起來也算是一次符合國家利益的正面操作。

中國若要棒打出頭鳥,還必須借鑑擁有最豐富制裁其他國家經驗的美國。美國常年揮舞各種大棒制裁各種違反美國利益的國家,制裁的常客有北韓、古巴、伊朗、敘利亞等美國認證的流氓國家,包括臺灣也經常上榜的301法案。總之,對美國不公平貿易、違反智慧財產權,妨礙國家安全或人權、操縱匯率等都有對應的制裁工具或法案,且都充分反映了美國菁英的智慧,並總結了實施多年的可靠驗證。

過去美國是以全球最大的市場準入條件來作爲主要的制裁工具,但近來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又達到了一個新的創新高度,那就是對特定中企進行重點打擊。僅1周時間就對中企發起四波制裁,列出了逾40家中企及機構。累計中國被列入實體清單制裁的企業機構、甚至是學校,已突破了200家。

因此,也不是說立陶宛對中國貿易依賴很少,中國就完全拿她沒辦法。因爲現今的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重要市場。據說立陶宛遭到中國用貿易手段報復,該國貨物已無法正常清關,當地企業的進出口都將受到影響。立陶宛政府正尋求與歐盟協調,集體做出反制。雖然,中國外交部義正辭嚴地否認上述違反WTO貿易規範的情事,但這樣似有若無的行政障礙其實就是常見的貿易報復方式之一。

另外,也可限制任何包含立陶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產品對華出口;也可以仿效美國,在每週五股市收盤後拉幾個管制的實體清單,以求最大程度地干擾對方的金融證券市場。

因此,中國想要教訓這些踩紅線的小國,以阻止後續小國的同儕效應,也不是沒辦法。以國家安全或其他理由,設立名單來進行出口管制或重點打擊某個貿易伙伴的前例很多,但違反貿易規則,對仰賴貿易的中國也不是什麼好事,說不定應接不暇,成本極高,效益也不見得划算。

所幸中國目前對立陶宛的表現相對冷靜,反應並未過激。與這些小國不間斷的齟齬、糾纏,徒然升高中國與西方世界的對抗,只會面臨更高的冷戰風險,是對改革開放大戰略的大倒退,其實也正中美國的下懷。此刻中國需要的是正本清源自求改革,再次的韜光養晦。(作者爲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