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陸股長跌 反思過度干預(潘華生)
今年大陸股市低迷。(示意圖/shutterstock)
疫情結束之後中國大陸經濟增長遲緩,特別是今年大陸股市低迷,10月之後陸股再度跌破3000點,這也是陸股連續第3年的長跌,更是改革開放以來所罕見的。官方屢次喊話救市卻毫無效果,因而網路上戾氣漸重,時見謾罵政府的言論。
但必須承認近年來,大陸經濟的確面臨若干嚴峻的問題。這具有外部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來自內部的因素所造成的。
從外部的角度來說:大陸先後歷經自2018年以來的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加之隨後爆發了新冠疫情衝擊,引發一連串全球供應鏈緊張情勢,逐漸惡化了大陸外部的政治經濟環境,升高了中國整體的經濟風險。從2017年開始,中國企業海外發行的高收益債券的利率逐漸走高,惡化了大陸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2019年香港發生反送中運動,迫使北京出手穩定香港局勢,更使得北京成爲衆矢之的,再度惡化了中國的內外部政治經濟環境,也使得香港人才與資金大量外流。
從內部的角度來說,爲了因應外部壓力的升高,迫使大陸不斷加快調整其經濟發展路線,也帶來集中資源以應付外部危機的中央集權化的傾向。「共同富裕」一詞在此背景下被凸顯出來,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內部區域經濟發展失衡、家庭貧富差距擴大、資本過度集中於少數集團等;面臨外部國際圍堵,必須反求諸己,追求科技自主創新等挑戰。
但共同富裕政策意味着對市場經濟的運作有更多的干預。近年來以共同富裕爲名,對教培、平臺經濟、房地產行業等「三座大山」的行政干預與調整,導致特定行業集體滅頂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以2021年7月底大陸一紙關於教育雙減意見書的出現爲例,就引發在美中概股全面崩跌。首當其衝的教育類股出現最大單日70%的跌幅,也很快波及先前遭重點監管的網路平臺公司如阿里巴巴、百度等平臺經濟隨之大跌。
2018年以去槓桿爲名,對於火熱房地產行業的干預與打擊導致大陸房地產公司的現金流開始惡化。再疊加新冠疫情3年,爲彰顯社會主義的體制優越性,過度嚴厲的淨零清空導致地方政府民窮財盡。在包括地產等幾個產業板塊的壓制下,滬深指數、在美中概股與香港股市連續數年的長跌,各種基金集體覆滅導致全面的消費緊縮,惡劣的負面影響迄今未止。
在當前嚴峻的國際大環境之下,細心保護大陸資本市場的發展尚恐不及,爲什麼反而看似迭出昏招,一而再、再而三地以行政力量去幹預、毀滅資本市場的底層估值邏輯,最後演變成巨大的信心危機與對政府力量的不信任?包括甫舉行的「中央經濟會議」發出了這兩年振興經濟的最強音,都無法有效挽救資本市場的頹勢,反而傷害了政府公信力。
大陸政府始終沒有在地產、地方債等困擾資本市場的不確定因素上有所作爲,最大原因是打壓房價乃是共同富裕的核心,這也是面對地產危機,北京所做的及所救的仍然太少的重要因素。
這一系列大陸近來所出現的金融危機問題,在大陸的網路上往往被描繪成西方對中國的金融戰。但事實上,大多數的問題都是大陸自己造成的。中國經濟規模巨大,也擁有巨大的科技潛力,即使飽受美國全力的制裁與打擊仍可突圍而出。回想1980年的一窮二白,當時只不過鬆開了管制,給予特區試點的經濟自由,就開啓了長達40年的經濟繁榮。現在也沒有理由過度悲觀:只要放棄過度的行政干預,大陸的經濟也將很快迎來複蘇。
(作者爲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