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擊敗整編第74師?紀念張靈甫將軍殉國74週年

張靈甫將軍絕對是一位能打,敢打而且又愛國的將領,可惜敗在沒有政治頭腦。(圖/國防部史政總局)

今年5月16日,是張靈甫將軍陣亡74週年紀念日,張靈甫將軍爲整編第74師的師長,讓74這個數字具有格外的意義。整編第74師的前身爲陸軍第74軍,是被日軍取了「支那第一恐怖軍」外號的國軍王牌部隊,從淞滬會戰打到湘西會戰的張靈甫將軍更是每場戰役都讓日軍吃盡苦頭的「常勝將軍」,爲什麼在孟良崮戰役中僅三天之內就被華東野戰軍殲滅?這個問題經常令中華民國支持者感到嘆息;相對的,又是左岸對「三年內戰」特別洋洋得意的一段歷史,左岸以此段戰事爲提材衍生的所謂「愛國劇」特別的多。

張靈甫,原名鍾麟,字靈甫,陝西西安人,1903年生,雖是農民家庭,但自幼就聰明好學,特別喜歡國文、書法。1924年入北京大學歷史系,之後投筆從戎,投報黃埔軍校第4期,開始他的軍旅生涯,參與過北伐、中原大戰、剿共。

到了抗戰爆發,張靈甫帶領國民革命軍74軍51師153旅,經常親臨火線、負傷不願退的身先士卒氣勢,帶領衆弟兄面對一場又一場的戰鬥,日後也成爲74軍獨特的精神戰力。比如1938年10月7日,張靈甫親自率領153旅敢死隊進攻張古山,殲滅當地日軍,爲「萬家嶺大捷」打下最重要的基礎。此役可見張靈甫確實是一位願意與基層士兵一起衝鋒陷陣的好長官,74軍官兵也特別引以爲榮,也難怪跟隨張靈甫將軍一起戰鬥過的第74軍,或者是整編第74師老兵,對中華民國的向心力一直都很高,甚至稱得上是國軍五大主力部隊中戰鬥意志最頑強的。

74軍屬於中央軍嫡系部隊,且張靈甫表現如此傑出,自然成爲蔣中正委員長與胡宗南司令的愛將,提供給第74軍的裝備也就是最精良的。抗戰初期蘇聯援助中國,國民政府向第74軍提供了四門115毫米榴彈炮、八門76.2mm野砲、四門37mm反坦克炮、25挺7.62毫米M1910水冷式馬克西姆重機槍以及70挺7.62毫米DP輕機槍,這樣的裝備在二戰時期抗戰國軍中,絕對是最豐富的。

到了抗戰末期,第74軍又被納入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將軍的「阿爾發計劃」(Operation Alpha)之內,接受美式裝備與訓練。他們在中美空軍混合團的支援下,重創試圖攻佔芷江機場的日軍,還接受了現代化戰爭的洗禮,戰力只增不減。

然而,到了1946年開始的「勘亂戰爭」時期,74軍卻遭到華東野戰軍的消滅,國軍五大主力少其一,當然使後續的作戰變得被動,終至無力挽回。那麼,何以基本上由新4軍改編而成,沒有與日軍打過硬仗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能擊敗整編第74師?這成了此岸不願多談、左岸誇誇其談的一段歷史。在此,筆者許劍虹想要以整編74師的士兵組成來分析,發現整編74師雖然是74軍演變而來,但是參與士兵已有很大的不同。

過去提到整編第74師被殲滅的原因,多數集中在討論孟良崮戰場複雜的地形以及國軍內部的派系鬥爭,卻很少有人從政治上的角度去思考爲什麼整編第74師會成爲五大主力部隊當中第一個遭共軍擊敗的。首先筆者認爲整編第74師在由陸軍第74軍整編爲整編第74師的過程中,隨着不少有經驗的抗戰老兵復員回家,戰鬥力已經有顯著的下降。

老兵許榮軍官戰歷調查表,他是筆者訪問過的74師老兵中,少數從抗戰一路打到孟良崮的。(許榮提供、許劍虹翻攝)

從第74軍到整編第74師

就以筆者訪問的諸多整編第74師老兵爲例,參加過抗戰的確實是不少,可是參加過孟良崮戰役的卻不多,主要原因是他們在抗戰勝利後,甚至可能抗戰勝利前就已經復員迴歸平民之身。比如從1944年衡陽會戰開始,就被編入張靈甫將軍的第74軍第58師投入對日作戰的劉梅初老先生,就只在部隊裡待到1945年5月,即日本投降前的三個月便爲了完成學業返回老家。

另外一位於效忠老先生,是從山東的第51軍第114師補充到第74軍第51師的老兵,或許因爲與第51師的首任師長王耀武的關係較爲密切,他在抗戰勝利後被抽調到王耀武的第2綏靖區服務,得以逃脫在孟良崮遭共軍殲滅的下場。現居臺中的李德勝老先生,則是戰爭末期效力第74軍第57師的機槍手,他則是在日本投降後爲保密局吸收,成爲國民政府的情報員。

根據國共雙方在1946年1月25日達成的協議,國軍同意將抗戰勝利時擁有的89個步兵軍與兩個騎兵軍共約380餘萬人的兵力裁減至180萬人,將他們整編爲90個師的兵力。抗戰勝利之初的陸軍第74師爲兵力完整的攻擊軍,官兵總數高達45,000人。不過根據《第1綏靖區所屬各軍整編情形一覽表》,32,720人應該是74軍整編爲74師以前最精確的數目。

而在整編完畢之後,74師的人數又降低到了30,978人,當中顯然還是有不少老兵復員或者被調至其他單位,所以張靈甫將軍在完成裁軍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補充兵源。筆者訪問的衆多老兵之中,僅定居高雄的許榮老先生是從抗戰一路打到孟良崮的。其他參加過孟良崮戰役的74師榮民先進,多是在抗戰勝利後於南京或者蘇北戰場上被74師「抓壯丁」入伍的,戰鬥力參差不齊。

比如在漣水被「拉壯丁」的沈有志,本來就是參加過第9軍與第71軍投入中條山戰役即滇緬反攻的老兵,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他的加入站在張靈甫師長的角度看,毫無疑問提升了整編第74師的作戰效率,是整編第74師能讓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戰場上吃盡苦頭的主因。不幸的是,並非所有被「拉壯丁」到整編第74軍的老兵,都是如沈有志一樣接受過戰場考驗的老兵。

和平建國軍」(俗稱汪精衛部隊、僞軍)的警衛師,看起來就是抗戰初期德制中央軍的樣貌。(圖/國防部史政總局)

和平建國軍的三個警衛師

重慶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陸軍第74軍被指派爲首都警備軍,擔負起捍衛國都的任務。1946年4月20日起,張靈甫從施中誠軍長手中接下軍長與首都警備司令的職務,足見蔣中正對他的信賴有多高。然而在重慶國民政府返回南京以前,南京曾經是汪精衛政權的首都,汪精衛也曾經在日軍幫助下建立過屬於自己的首都警衛部隊。

雖然汪精衛政權的和平建國軍,絕大多數都是由國軍地方部隊改編而成,且接受更多的是日軍而不是汪精衛政權的命令,可汪精衛還是想方設法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即拱衛南京的軍事委員會直屬警衛軍。警衛軍下轄警衛第1師、警衛第2師與警衛第3師三個部隊,總兵力爲18,902人,並且由日軍在抗日戰場上俘虜的黃埔軍校生擔任師長。

由於1937年國軍被日軍逐出南京以前,將包括M35德式鋼盔在內的大量裝備封存在倉庫裡沒有帶走,直接由汪精衛政權接收,讓三個警衛師在穿着打扮上直逼抗戰爆發前的德制中央軍。日軍另外以甲種師團編制向警衛師提供裝備,他們擁有馬槍130支、步槍6,893支、手槍1278支、輕機槍646挺、重機槍120挺及擲彈筒564座。

此外他們還有野戰砲48門、山砲四門、迫擊砲20門、汽車10輛、大型汽車58輛、裝甲車5輛,卡車四輛,腳踏車260輛以及輜重車91輛。裝備編制如此精實的和平建國軍部隊,在汪精衛的要求下沒有投入任何一場與國軍或者共軍的戰鬥,而是單純防衛首都圈的安全,所以直到抗戰勝利後兵力都相當完整,由返回南京的第74軍所接收。

根據大陸學者考據,戰後被第74軍接收的警衛師官兵爲4,259人,另外還有來自和平建國軍獨立第15旅的1,282,總計爲5,541人。不過因爲國軍只要士兵,不要軍官的關係,併入整編第74師的和平建國軍正規軍總計約4,000人。這個數字在總數30,978人的整編第74師裡面並不算多,但我們不能忽略另外一個重大因素,那就1945年8月13日爆發的警衛第3師集體投共事件。

左邊的是華東野戰軍(共軍),右邊的是整編第74師,前者裝備上看起來更像抗戰國軍,後者則像「日僞軍」。(圖/軍式風格多媒體工作室)

從新4軍到華東野戰軍

如前所述,新4軍在抗戰期間幾乎沒有與日軍打過正面作戰,並不具備足夠的經驗抵禦整編第74師這樣的王牌部隊。然而靠着黃埔軍校第3期畢業的地下黨員鍾建魂幫忙,新4軍的勢力早已滲透到警衛軍裡面。被汪精衛任命爲警衛第3師少將師長的他,在日本投降的兩天前率領警衛第3師5,000名官兵中的3,000餘人投效中共,大幅提高了新4軍的戰力。

新4軍在日本投降後,運用警衛第3師的官兵與裝備進攻蘇北地區不願意投降共產黨的和平建國軍,比如盤據在淮陰與淮安的第28師潘幹臣部隊。中共以一個月的時間擊潰第28師,擊斃了潘幹臣師長並將其麾下12,678人通通收編。潘幹臣在投效汪精衛政權以前,爲陸軍第89軍第33師參謀長,他的部隊擁有多年的對日還有對共作戰經驗,對新4軍的戰力提升也帶來了極大幫助。

而自抗戰勝利以來,長年盤據蘇北的新4軍也撕掉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假面具,開始煽動社會底層的農民推動暴力土改。中共中央於1946年5月4日發表《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正式宣佈地主階級不再是共產黨「團結抗日」的對象。外加蘇北地區在1946年春夏之交爆發饑荒,讓中共更容易將民衆的怒火導向擁有土地的地主、仕紳及富農。

只要是擁有土地者,無論立場是否反共,包括在過去抗戰期間在中共推行「二五減租」政策下,加入中共「三三制」政權者都成爲鬥爭目標。他們輕則被掃地出門,重則被迫戴高帽遊街接受人民羣衆的辱罵毆打。被中共煽動起來參加鬥爭的不只是一般農民,還包括不見容於傳統社會的地痞流氓。他們打着清算鬥爭的口號,幹起趁火打劫甚至姦淫擄掠的勾當。

所以到了1946年夏天,已經有成千上萬暴力土改的受害者以及他們的親屬逃亡到國民政府控制的上海與南京,並期盼國軍能帶領他們打回老家去。然而有錢的地主階級與沒錢的無產階級相比起來,在社會上終究還是少數人。新4軍靠着推動暴力土改政策,讓雙手沾滿地主鮮血的草根農民更是離不開共產黨,從而能在與山東南部的8路軍整合後,於1947年7月擴編爲華東野戰軍。

整編第74師士兵操縱30節輕機槍模擬圖。(圖/軍事風格多媒體工作室)

六月停戰令與美援斷絕

除了暴力土改之外,另外一件發生在1946年夏天的大事,就是國共兩軍在美國特使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調停下,於東北達成15天的停戰共識。隨後爲了展現美國不干預中國內戰的誠意,馬歇爾在杜魯門(Harry S. Truman)支持下,宣佈從1946年7月29日到1947年5月26日之間對中華民國實施武器禁運。

整編第74師做爲阿爾發部隊,遭受到了首當其衝的衝擊,尤其是美國援助給國軍的武器,無論是M1903春田步槍、M1步槍、M1卡賓槍還是白朗寧M1917重機槍都採用.30子彈。於是這些重要的美式武器裝備,通通都一如抗戰爆發初期的德式裝備一樣被收到倉庫裡面,迫使整編第74師必須回頭重新使用國造武器或者接收自日軍的裝備。

比如中正式步槍或者仿造自白朗寧M1917重機槍的國造30節重機槍等,都使用國造7.92mm口徑的子彈,能讓國軍免去彈藥不足的問題。不過中國大陸所謂整編第74師所謂全美式裝備部隊的神話,其實從這段描述中就已經破功。其實華東野戰軍已經從警衛第3師與第28師等和平軍手中,接獲了不少來自日軍的武器,國共雙方的火力差距並沒有大陸內戰神劇描述的那麼巨大。

雖然屬於接受美國訓練的阿爾發部隊,可整編第74師並沒有如在印緬戰場上直接接受美軍後勤補給的新1軍或者新6軍那般,全面接受了美軍的M1鋼盔或者軍裝配件。所以他們在進駐南京之後,直接換上岡村寧次支那派遣軍遺留給他們的日製九九式頭盔和其他服飾,讓他們打扮起來更像是過去的侵華日軍而非諾曼第登陸時的美軍或者滇緬反攻時的國軍。

抗戰勝利後,蔣中正委員長爲了彰顯「軍隊國家化」,又要求國軍官兵在青天白日帽徽外圍加上紅圈。此一紅圈帽徽設計,又與汪精衛政權的和平建國軍相似度高達100%,讓已經一身日軍打扮的整編第74師又增添了「僞軍」形象。反倒是華東野戰軍,使用的仍是傳統的青天白日黨徽,看在尋常百姓眼中更像是「抗戰國軍」,此種混淆足以讓整編第74師在政治上陷入不利狀態。

因此,我們可以說某方面來看,孟良崮戰役可以解釋爲「南京警衛師的內戰」,因爲雙方都大量收編前和平軍部隊投入戰鬥。

某方面,孟良崮戰役可以解釋爲南京警衛師的內戰,雙方都大量收編前和平軍部隊投入戰鬥。(圖/新華日報)

更多「僞軍」進入整編第74師

然而整編第74師不只是看起來像「日僞軍」而已,加入整編第74師的前「日僞軍」恐怕也不會只有帳面上的4,000餘人而已。尤其整編第74師從1946年10月開始,對華東野戰軍控制下的蘇北發起反攻,一路上也收編了包括潘幹臣第28師以及任援道第1方面軍的殘留人馬,所以大陸方面評估整編第74師收編的前「日僞軍」人馬總計不下於8,000人。

已故整編第74師老兵嵇正先,根據長年追蹤訪談臺灣「僞軍」老兵的郭冠佑先生研究,就可能是來自任援道部隊的前和平軍。而且他在一進入整編第74師後就擔任連長,顯見前面提到中央軍不收「僞軍軍官」的政策似乎與事實大不相符。至少對於有經驗的前「日僞軍」士兵,整編第74師是不排除讓他們當部隊裡的基層幹部。

接收「日僞軍」本質上沒有什麼問題,因爲共產黨也大量接收了前「日僞軍」。然而中共懂得政治宣傳,將主動投效新4軍的「僞軍」包裝成「棄暗投明」的「愛國起義」軍人。國軍則沒有如此講究,自然無法如共軍那般在痛恨日本侵略者的老百姓面前自圓其說。不能自圓其說外,還讓原本不是「敵僞軍」的抗日國軍都 上日軍服裝,自然更是令老百姓厭惡(二二八時的整編21師也是)。

至於收編入整編第74師的國軍,根據於效忠先生回憶起初也與本來抗日的74軍老兵有些衝突,不過後來雙方還是因爲同爲中國軍人的關係慢慢化解了分歧,共同替中華民國而戰。願意被整編第74師收編的前「日僞軍」,多數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共意識,對戰勝的中華民國亦有相當高程度的認同,差就差在他們極度缺乏實戰經驗。

如前面所提,多數和平建國軍在抗戰時會避免參加對國共兩軍的大規模作戰。所以他們的編入只是讓整編第74師看起來人數比較充裕而已,實際上對提升整編第74師的戰力毫無幫助可言,甚至還降低了整體部隊的作戰素質。更何況還有不少戰後被編入整編第74師的壯丁,其實根本是沒有任何軍事經驗的平民老百姓,如我們在彰化訪問過的束源老伯就是一個案例。

被仇恨心「黑化」的「還鄉團」,也是導致張靈甫將軍犧牲的遠因。(圖/坊間資料)

「還鄉團」報復惹起民怨

擁有抗戰經驗的國軍老兵大量復員、美國的軍火禁運還有大量和平軍進入整編第74師服務,都還不是造成整編第74師覆滅的最關鍵原因。最關鍵的原因是張靈甫將軍在反攻蘇北與魯南的過程中,還將由地主、仕紳以及富農子弟組成的「還鄉團」一起打回他們的故鄉。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還鄉團」立即對當年清算鬥爭他們鄉親父老的農民羣衆展開復仇。

就如同近年來中東抵抗伊斯蘭國恐怖組織的伊拉克軍警,或者庫德族民兵一樣,還鄉團若抓到有親共嫌疑的農民,哪怕只是手無寸鐵的婦女、老人或者孩童都會施以極其殘酷的報復。庫德族民兵對待當年虐殺他們婦孺的伊斯蘭國恐怖份子一樣,沒有一絲一毫的寬待與赦免,而「還鄉團」的手段比起庫德族民兵而言可能是隻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共在清算地主的時候,曾大量利用本身與地主了無恩怨的地痞流氓幹殺人越貨的勾當,「還鄉團」成員回到老家後往往乾的事情也不只是復仇而已。趁火打劫的機會主義者同樣遍佈在「還鄉團」內,他們一樣打着復仇的旗號濫殺無辜平民,破壞政府形象。張靈甫將軍反共成性,不只沒有阻止「還鄉團」的無理取鬧,還向他們提供武器鼓勵他們槍斃更多的「共匪」。

無論中共過去的暴力土改有多麼殘忍,「還鄉團」報復共產黨的理由有多麼正當,我們都有一個事實不能忽視,那就是農民羣衆的數量永遠比地主仕紳還要多。經過「還鄉團」這般折騰胡鬧後,本來稍微同情地主的無辜農民也被徹底得罪光,更是鐵了心決定與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成爲所謂「支援前線」的「支前」民工。

60年代的大陸老電影《紅日》,就描寫了整編第74師與「還鄉團」在璉水對民衆的無差別屠殺,並將這些罪責通通怪到張靈甫將軍的身上。所以共軍帳面上參加孟良崮戰役的人數是27萬,可是如果把「支前」民工涵蓋在內,恐怕就遠遠不只如此。在兩方武器裝備相當,共軍素質又比整編第74師稍微還要好一點的情況下,唯有獲得民心的一方能贏取孟良崮戰役的最後勝利。

整編第74師老兵沈有志,他對中華民國的向心力還是非常之高。(許劍虹攝)

因「僞軍」而全面瓦解

爲什麼筆者要在這篇文章中,不斷強調和平軍在整編第74師覆亡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呢?因爲前面提到的警衛第3師在進入華東野戰軍後,同樣參加了孟良崮戰役。他們以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第55團的名義,向還在整編第74師裡面的警衛第1師、警衛第2師還有警衛第3師的同袍發起進攻。據說他們帶去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在期間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壓制了國軍的30節輕機槍。

衆多整編第74師的前警衛師官兵,看到如此衆多的警衛第3師的人在共軍裡面如魚得水,許多人也放棄了抵抗,舉起雙手向華東野戰軍投降。汪精衛政權的三個警衛師又再度迴歸到了同一個陣營,只是此刻他們效力的對象已經轉爲了中國共產黨。不到兩年前,三個警衛師被賦予的一個最重要任務就是不讓新4軍打入南京,回想起來讓人格外諷刺。

搭配地形問題與國軍之間見死不救的派系問題,整編第74師與張靈甫將軍終於走上絕路,落得被華東野戰軍全殲的下場。不過如果沒有前面提到的幾個政治問題,尤其是放縱「還鄉團」殺傷平民百姓的政治問題,即便整編第74師無法戰勝華東野戰軍,也不至於落得主帥自殺身亡的下場。雖然我們從30,978人中戰死13,000人這點來看,不難發現整編第74師是一支向心力極強的部隊。

19,000名被俘虜的整編第74軍老兵當中,還是有不少人因爲不願意當共軍而突圍了出來,比如前面提到的許榮、沈有志、嵇正先與束源都是如此。他們都不是黃埔軍校出身的職業軍人,會如此高度效忠中華民國的原因肯定還是受到了張靈甫將軍的人格魅力感召。這些軍人後來都沒有缺席保衛臺灣的戰役,所以我們在此還是要肯定張靈甫將軍爲保存中華民國命脈帶來的重大貢獻。

可惜的是,戡亂戰役本質上與抗日戰爭不同,是政治層面高於軍事層面的戰爭。像張靈甫這樣的抗戰猛將,並沒有辦法從政治層面上去洞悉中共「人民戰爭」的藝術,整場戰役自然還沒開始打就已經註定失敗。而這又豈只是張靈甫個人的悲劇?其實整個中華民國,都是已經先在政治與外交上失敗,纔在最後被中共打到丟盔棄甲的,值得我們後人警惕。

(本文獲得近代史研究者許劍虹的授權轉載,在此銘謝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