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急先鋒 戰疫亮點

參與疫情記者會的手語譯員打出「防疫加油」手語,李振輝(左起)打「疾病」、林亞秀打「對抗」。(陳怡誠攝)

參與疫情記者會的手語翻譯員打出「防疫加油」手語,王興嬙打「加油」。(張鎧乙攝)

每天追疫情記者會,好奇過旁邊穿紫背心的手語翻譯員到底在比什麼手語嗎?因爲一段BBC記者的英文問題,意外讓手語翻譯員李振輝聲名大噪。被忽視多年,2018年才正式被文化部納入國家語言的「臺灣手語」,最近頻頻躍上主流媒體版面,投入手譯30年的李振輝笑說,雖然有點訝異,但若能借此讓大衆更認識臺灣手語,那就再好也不過。

李振輝育人才 助建手語檢定

手語名字「七眉」的李振輝表示,他就讀建中時,因爲同學參加手語社,開始鑽研手語,三天兩頭往學校附近的中華民國聾人手語研究會(現爲中華民國聾人協會)跑,認識就讀臺北啓聰學校的聾人朋友,幫他們輔導課業,「剛開始每次去聾協,心裡都很震撼,就好像他們才聽得見聲音,我卻是聾人一樣,因爲雖然我照着手語教材學了,還是常常看不懂他們在打什麼。」

爲了能和聾人順利溝通,李振輝眼明手快,邊看邊學,就讀臺大法律系之後,還成爲淡江手語社的指導老師。研究臺灣手語的美國語言學學者史文漢多次來臺演講,就是由李振輝擔任手語翻譯。後來臺北市勞工局首度開出手語翻譯員缺額,他順利錄取,進入公部門協助建立臺灣的手語翻譯技能檢定考試製度,培育出許多手譯員後輩

王興嬙學溝通 創戲手工作坊

另一位參與疫情記者會的手語翻譯員王興嬙,一頭深藍色短髮、表情生動,特別亮眼。王興嬙的手語名字是「牆」和「女性」,最初因《五燈獎節目對手語歌產生興趣,就讀銘傳商專(現爲銘傳大學)時加入手語社,後來接觸啓聰學校的聾人,才發現表演手語和聾人之間溝通的自然手語不同,「雖然手語歌很漂亮,但我還是想學怎麼跟聾人溝通。」

後來王興嬙與先生創辦「戲手工作坊」,在許多大學、高中手語社和社區大學開班教手語,現在也是客家電視臺的手語新聞主播,投入手譯工作28年。

林亞秀下苦工 換角度看世界

有17年手語翻譯資歷的林亞秀,手語名字是「亞」和「女性」。就讀成大中文系時加入學校的手語社學手語。一開始只是興趣,後來在中文系老師、曾創辦「臺北聾劇團」的劇場導演汪其楣引介下,認識聾人朋友,讓她開始學習用自然手語與聾人溝通。

林亞秀在大學畢業後,因緣際會下決定北上參加手語翻譯培訓課程,從一開始只能硬着頭皮翻譯,還被聾人嫌棄,到後來能順利完成任務,下盡苦工練習,成爲專職的手譯員,「我把每一次的翻譯都當作新的學習。對我來說,手語是另一種看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