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艾”療法再闖FDA 恆瑞醫藥關鍵一役

在此前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提交申請受挫後,恆瑞醫藥於10月15日正式宣佈,已重新向FDA遞交了卡瑞利珠單抗(Camrelizumab,中文商品名:艾瑞卡®)與甲磺酸阿帕替尼(Rivoceranib,中文商品名:艾坦®)聯合用藥(“雙艾”組合)針對不可切除或轉移性肝細胞癌患者一線治療的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

據恆瑞醫藥公告披露,公司已成功收到FDA的確認函,標誌着該申請已被正式接納並進入審批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僅有兩款國產PD-1藥物在美國獲得上市許可,分別是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和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近期,百濟神州高調宣佈其PD-1抗癌藥物Tevimbra(替雷利珠單抗)在FDA批准六個多月後,已在美國市場正式上市,且其在美國的定價遠超國內20倍之多。

“出海”美國的高定價策略帶來的高收益,無疑爲衆多本土創新藥企的國際化之路注入了強心劑。恆瑞醫藥能否順利加入這一行列?對此,摩根大通中國投資銀行聯席主管、亞洲醫療健康投資銀行聯席主管劉伯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FDA的標準對全球企業均具普適性。

“進軍全球市場絕非易事,即便是美國本土企業,其FDA審批成功率也遠非百分之百,有時甚至低至10%~20%以下。因此,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在審批過程中遭遇挫折或未獲批准,實屬正常且符合預期。國際化進程本身就是一個需要時間與經驗逐步積累的過程。”劉伯偉強調。

PD-1“出海”浪潮已至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卡瑞利珠單抗是恆瑞醫藥自主研發的一款人源化PD-1單克隆抗體,於2019年5月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上市。目前,該產品已在中國獲批9個適應症,廣泛覆蓋肺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以及淋巴瘤等五大瘤種,成爲獲批適應症和覆蓋瘤種數量均領先的國產PD-1產品。而阿帕替尼,則是恆瑞醫藥開發的另一款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於2014年10月同樣獲得NMPA的批准上市,並在中國獲批了3個適應症。

在PD-1領域的國產佈局企業中,儘管僅有兩款國產PD-1在美國獲批上市(分別爲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和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但市場競爭已日益激烈。根據財報數據,君實生物今年上半年營收達到7.86億元,同比增長17%,其中PD-1單抗藥物拓益(特瑞普利單抗)的收入更是同比增長約50%。而百濟神州的PD-1抗體藥物百澤安®(替雷利珠單抗)在2024年上半年的銷售額更是高達21.91億元,同比增長19.4%。

在PD-1第一梯隊的國產企業中,恆瑞醫藥尚未披露其卡瑞利珠單抗的市場銷售額。然而,根據IQVIA數據,PD-1產品在過去五年中表現優異,其複合增長率達到45%,遠超腫瘤市場的整體增長率。按廠商出廠價計算,2021年全球PD-1市場規模已達到360億美元。

隨着PD-1/PD-L1市場的逐漸成熟,其增長率預計將放緩至15%(5年複合增長率)。儘管如此,IQVIA仍預測到2025年全球銷售額將達到580億美元。面對國內外PD-1/PD-L1單抗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大和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紛紛加速推動適應症的拓展並優化商業化團隊結構。

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PD-1/L1已從最初的高昂治療費用降至醫保報銷後的“萬元時代”,市場競爭激烈。因此,企業要想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必須積極“出海”並尋求差異化發展。同時,隨着中國企業研發能力的不斷提升,推進國際化戰略已成爲必由之路。

儘管這一過程充滿挑戰且不會一蹴而就,但只要堅定信念、持續努力並謹慎應對監管要求和國際標準,終將能夠跨越重重障礙實現突破。目前,醫藥“出海”正處於探索前行的關鍵階段。

不可忽視新興市場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已批准上市的PD(L)-1單抗多達15款,而關於PD-1/PD-L1藥物的臨牀試驗登記數量更是累計超過600項,涉及企業超過150家,其中近200項已進入Ⅲ期臨牀階段。這顯示了中國生物製藥企業在創新藥研發領域的蓬勃活力。

中國公司正穩步向國際舞臺邁進,儘管基礎尚需鞏固,但其國際化的步伐已不可阻擋。萬創普利創始人兼CEO李希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新藥研發成本急劇上升,從二十年前的8億美元翻倍至如今的40億美元,這對中國企業的資金實力提出了嚴峻考驗。然而,能夠在如此高昂的研發投入下屹立不倒的中國企業,無疑展現出了非凡的實力與決心。

李希烈也提醒道,中國企業在某些疾病領域的資源投入存在過度集中的問題,有盲目跟風的趨勢。爲避免資源浪費,企業應更加專注於自身擅長的領域,實現資金的高效利用。同時,加強全球合作至關重要,這既包括中國企業間的攜手並進,也涵蓋與美國、日本等國際夥伴的深入合作。在初期階段,通過技術收購加速發展也是一種明智的戰略選擇。

“在市場拓展方面,中國企業不應過於依賴美國市場而忽視新興市場。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中高收入市場對中國產品的需求與接受度可能更高。通過精準定位與深耕細作這些市場,中國企業不僅能夠提升銷量與品牌聲譽,還能在國際舞臺上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李希烈指出,遺憾的是,許多成熟的中國企業並未採取這一策略,而是陷入了市場定位模糊、拓展受阻的困境。

“NewCo”模式興起

現實鏡像中,部分企業雖雄心勃勃地探索國際市場,卻常陷入誤區。

上述醫藥行業分析師指出,部分企業因在國內市場的成功而盲目自信,錯誤地認爲其商業模式可直接移植至全球市場。他們忽視了醫療產品與消費品之間的本質差異,尤其是在市場準入和臨牀應用上的嚴苛要求。

在醫療產品國際化的征途上,簡單複製國內模式無異於南轅北轍。每一步都需精心策劃與穩健實施,以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市場環境。值得注意的是,近期license-out交易的參與者已不再侷限於生物科技巨頭,如百濟神州、信達生物等,“NewCo”模式爲更多生物製藥企業開闢了創新的出海路徑。據不完全統計,嘉和生物、恆瑞醫藥、康諾亞、領康生物等本土企業已率先採用“NewCo模式”揚帆出海。

摩根大通投資銀行部中國醫療健康組執行董事陳靈靈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NewCo”模式的興起,是多重因素交織的必然結果。一方面,中國biotech公司的研發實力已今非昔比,能夠在全球舞臺上與全球同行一較高下,生產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藥品或產品;另一方面,面對融資環境的趨緊,企業選擇通過out license策略釋放部分核心資產,以換取寶貴的現金流;此外,海外VC對中國市場的熱情高漲,他們通過“NewCo”模式,不僅實現了資產的清晰劃分,還融入了具備豐富運營經驗的團隊,爲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對於“NewCo”公司而言,out-license策略不僅帶來了即時的財務回報,還賦予了公司在“NewCo”層面的股權所有權,爲企業的持續成長注入了強勁動力。但隨後,依託這些模式,藥企“揚帆出海”是否能一路順風,尚待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