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取代大陸成世界工廠?哈佛教授:可能是它自己

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已有向城市周圍區域擴張趨勢,圖爲去年11月底青島市即墨區一家紡織廠趕單作業情況。即墨有超過3000家紡織業者,被授予針織名城童裝名城等稱號。(示意圖新華社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雖最快從疫情中復甦,但去年初最快爆發疫情導致停工,使全球意識供應鏈過於集中風險,有哪個國家能成爲下個世界工廠再度成爲話題。哈佛甘迺迪學院經濟教授韓森(Gorden Hanson)認爲,答案依然是謎題,他甚至推論,若勞動密集型工業從大城市往其他地區擴散,取代中國的,可能就是中國本身。

韓森分析重點集中在10種勞動密集型產品,包括紡織品服裝、鞋、體育用品踏板車玩具、衛生、照明、供暖、傢俱。他發現中國在這些商品出口上,2013年達到最高峰,佔全球39.3%,此後逐步下降,2018年是31.6%,而考量到經濟成長趨緩、勞動人口年齡中位數上升、高等教育比例攀升,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太可能再成長。

他指出,中國希望轉型高端製造業利用內需消費來成爲經濟成長新引擎,如果計劃奏效,勞動密集型生產工作勢必外移。漢森指出,誰來取代中國仍然令人困惑,填補空缺最明顯的競爭者可能是亞洲新興出口經濟體,包括印度孟加拉柬埔寨印尼緬甸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越南

但20年來,這些候補名單隻有孟加拉、柬埔寨、越南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所佔份額有顯著增加。孟加拉由於成本低,已經成爲全球第2大服裝出口國;越南衆所周知已經成爲代替中國生產運動鞋、紡織品的首選。

韓森說:「孟加拉和越南成長最快。如果不得不選出下箇中國,那就是它們。問題在它們規模還不足以像中國在1990年代完全取代東亞其他國家來生產。2國人口合計約2.6億,還不及中國20%。亞洲之外的候選,羅馬尼亞波蘭摩洛哥突尼西亞土耳其更不用說。」

因此韓森提到另個可能性,由於中國大陸發展並不平衡,目前這些製造業都集中在大城市,很可能會向其他區域擴散,類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由於公路網擴展,製造業從大城市往全國各地小城市疏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最後會取代的是它自己。(In such an event, China would end up replacing itself)」。

歐美日本企業確實開始推動分散供應鏈,但更多人發現放棄中國很困難,因爲中國基礎建設條件難有匹敵國家,品質已經穩定,而且價格具有競爭力,因此催生「中國+1(China Plus One)」策略,將大部分業務保留在中國,但部分分散到越南等國家。

韓森認爲,新的範型(paradigm)可能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弄清楚,但只要出現,就會很快接掌全局。他總結,現在還不清楚下箇中國是誰或在哪裡,但不代表答案永遠不會出現,時候到了產業就會有反應,當初中國也是像這樣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從一個小製造國變成世界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