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大熊貓」激增 「野生中華鱘」逆遊找新產卵場

▲去年在長江流域誤捕到的野生中華鱘後福」。(圖/翻攝自新京報網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在大陸有「水中國寶」之稱的「野生中華鱘」已經連續兩年停止自然繁殖,今年春夏在上海長江口出現大批野生中華鱘幼魚數量爲往年的數倍,也是10多年來最多的一次。專家推測野生中華鱘可能找到了新的產卵場,因此農業部聚集近200名考察員,共同尋找產卵場的同時,進行環境修復和改良,及探索新的保護模式

據《澎湃新聞》報導,這次針對中華鱘產卵場的大型考察,是由大陸多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聯合組成。考察活動技術組組長危起偉表示,雖然有確實證據能表明去年中華鱘在長江內已經自然繁殖產卵,但產卵場已經遷移,能否找到還是未知數。

危起偉也透露,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洄游於長江的中華鱘估計有2000多尾,沿長江逆遊而上3000公里到金沙江產卵繁育幼鱘葛洲壩截流後,中華鱘只能洄游1,800公里,在葛洲壩下游約30公里的5處產卵場自然繁殖,到2012年時,產卵場只剩下葛洲壩壩體附近一處。研究人員在接下來兩年並沒有在該處產卵場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繁殖活動,意味着中華鱘最後一處產卵場也消失了。

這次考察的重點在於尋找中華鱘新的產卵場,主要通過聲納探測、水下視頻監控、捕撈中華鱘魚卵、解剖食卵魚方式,尋找中華鱘在宜昌段的產卵場。「這不止是保護一條魚的問題」,危起偉認爲,對中華鱘的保護其實是在保護它的棲息地環境,也就是長江的生態環境。

中華鱘又被稱爲「水中大熊貓」,起源於1.4億年前與恐龍時期白堊紀,是大陸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也是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每年11月份是牠們的繁殖季節,會從東海沿長江洄游產卵孕育後代,但如今野生中華鱘種羣產卵的數量已不超過百尾,在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升級爲極危級(CR)保護物種

▲野生「水中大熊貓」的產卵數量逐年減少。(圖/翻攝自新華社

掌握即時訊息免費下載新聞雲APP iOS:https://goo.gl/qXZojaAndroid:https://goo.gl/MRNy3P

►►►秒飛遙遠國度--歡迎「ET看世界」粉絲團

►►►傳送第一手的新聞,鎖定《ET即時》粉絲團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