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智富/用「保單活化」 補足退休金缺口

文/Smart智富雜誌 王儷玲

臺灣已邁入高齡社會,有超過8成民衆擔心退休金準備不足,主因在於低估了退休需求費用,除了生活開銷外,還有醫療長照等費用都頗高。然而,民衆若到了65歲或70歲才發現準備的退休金不夠用,就已不容易再籌措資金

有鑑於此,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管會)在2014年推出「保單活化政策,民衆可將現有的傳統型終身壽險保單,轉換爲同一壽險公司醫療險、長照險或遞延年金險,以支付高齡退休後發生的醫療、長期照顧及生活等支出,也就是將原本的壽險身故保險金轉換成生前的養老金,再依自己需求重新分配既有的保險和保單資源

保單活化政策立意雖良好,但目前成效仍不顯著,主要原因除了過去利率保單盛行,民衆不想轉換之外,許多民衆不瞭解保單轉換之效益。爲了體現保單活化的精神,金管會除了規定在轉換後3年內,可以將保單再次轉回舊保單之反悔期設計外,同時也允許民衆「部分轉換」,保戶可以考量實際需要,自行決定轉換方案

可以選擇一張終身壽險保單全數轉換,也可以部分保價金轉換爲一張或多張的年金險、健康險、長照險。例如,擁有高利率保單的民衆,可以選擇部分轉換,將一部分的保單依照需求進行轉換,同時仍繼續保有部分高利率保單。不過,早期的高利率保單在轉換後,利率可能會變低、保費成本變較高,保戶可比較保單解約和保單轉換的效益,有些保單透過解約並扣除稅額之後,有可能比保單轉換更划算。

此外,由於保單轉換是依據舊保單所累積的保單價值準備金(以下簡稱保價金)來評估,在轉換過程中,若保價金累積的金額不大,那轉換的效益也會隨之減少。同時,如果保單轉換橫跨2項險種的轉換,根據理賠範圍條件、給付方式等不同,也可能導致領到之金額不同,民衆在保單轉換的評估上都需要格外注意。

目前市場共有9家保險公司開辦保單活化,業績排名前5名分別爲新光人壽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南山人壽及臺銀人壽,有高達8成是轉換爲健康險。金管會已規畫從降低保費、放寬轉換爲實物給付保單、適格年金機制3大方向做放寬,未來申辦條件與誘因更多元后,將有助於活化龐大的壽險保價金。

此外,很多人尚未購買失能險或長照險,民衆在購買新保單前,可多瞭解保單活化的內容,以重新檢視自身保單所需後,再善用保單活化以提升退休生活的保障。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Smart財經好讀

★打造月領5萬投資工具》年金險、臺股ETF★預先投保年金險,退休後活到老、領到老!★ETF》0056「填息」成績單大回顧!填息成功率100%、發出11.8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