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過年、過節吃什麼?古代美食「餺飥」、「春盤」

▲「餺飥」由北方遊牧民族發明,是一種簡單烹飪的麪食

圖、文/摘自《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時報出版

宋朝人的年夜飯非常豐富,七碟八碗堆滿餐桌,有雞、有魚,有葷、有素。除此之外,還有必不可少的「餺飥」與「春盤」。

現代人除夕常會年糕蘿蔔糕和餃子,而宋朝年夜飯卻以餺飥爲主。《歲時廣記》卷五〈元旦上.食索餅〉:「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者或此類。」《新編翁談錄》卷三〈京城風俗記.除夜〉:「民庶之家以餺飥享先,分食之。」陸游歲首書事亦云:「中夕祭餘分餺飥。」可見無論在北宋還是在南宋,都流行用餺飥來祭祖,然後全家老小一起分食。

餺飥其實是很簡單的麪食,本來由北方遊牧民族發明創造,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原。它最初的做法是這樣的:用清水和麪,不加發酵粉,將麪糰揉光以後,搓成條狀,再掐成半指長的小面段,然後將小面段放入掌心,用另一手的大拇指由近及遠這麼一搓,將厚厚的面段搓薄,搓成兩頭翹、中間凹的小笆斗,或者兩頭尖、中間扁的柳葉舟,放在菜羹裡煮熟。進入宋朝,手擀麪大行其道(擀麪杖早在先秦就已被髮明出來,但一直用於做餅,以擀切方式做面習慣直到北宋纔出現),手搓而成的原始麪食餺飥眼見不是對手,灰頭土臉地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宋朝人已經叫習慣了,繼續將手擀麪稱爲餺飥。

也就是說,宋朝的餺飥其實就是麪條,用菜羹或肉羹煮熟的麪條。這種麪食做法簡易,無需過水,無需打滷,無需澆頭(添加在飯、面上的配料,無需配料),無需繁覆步驟,一把麪條放入沸騰的羹湯,一會兒就煮熟了,盛出來就可以吃。在南宋中葉,上述做法傳入日本,所以日本人也將用羹湯煮熟的麪條叫做餺飥。

▲宋朝人視餛飩」爲冬至必吃主食。(圖/記者賴鴻億攝)

宋朝人過冬至,主食是餛飩,即現在的餃子。過冬至吃餃子,到了除夕卻吃餺飥,單從主食上看,冬至的宴席確實比年夜飯還要豐盛,所以北宋就有「肥冬瘦年」以及「冬餛飩,年餺飥」的民諺。介紹完了餺飥,再說說春盤。春盤最初叫「五辛盤」,將韭菜蕓薹(油菜蕪菁等)、芫荽洗淨,撕開,不切斷,在盤子裡擺出好看的造型,然後再拌以臘八當天醃漬大蒜蕎頭,最後在這堆蔬菜的中間插一根線香,線香頂端黏一朵紙花即可。因爲這盤菜共含五種蔬菜,而且這五種蔬菜都有發散的功效,因此以「五辛」爲名。

五辛盤在隋唐時期頗爲流行,唐朝人除夕祭祖,供桌上必放五辛盤。祭祀之後,拔掉盤子中間的線香和紙花,轉移到年夜飯的餐桌上全家人一起分享,據說可以祛病,能保來年百病不生。

進入宋朝,生產力相對進步,食物相對豐富,祭祖的春盤不只五辛,也有臘肉和其他蔬菜了。宋朝人喜歡用蘿蔔和生菜製作春盤:蘿蔔去皮切絲,生菜撕成長段,一同擺放到盤子裡,綠白分明,煞是好看,再插上紙花和綢花,更有一股喜慶氣氛。

除了五辛、蘿蔔和生菜,別的蔬菜也可以製作春盤。蘇東坡詩云:「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韭試春盤。」這是用青蒿做春盤。青蒿是一種野菜葉片青綠細碎,味道清鮮微甜,有清肝明目之功效,俗名「茵陳」。

此外,也有用豬肉和主食製作春盤的。如《歲時廣記》記載,宋朝宮廷廚師曾將臘肉蒸熟,切成細絲,在盤中擺出花型;或將油餅饊子麻花饅頭擺入大盤,疊出金字塔形狀,中插用金銀絲紮成的花朵

在宋朝,春盤的用途頗爲廣泛,既用於祭祖,又是年夜飯的一部分,到了正月初一早晨,還可以用來「饋歲」—在親朋好友之間互相饋送。到了立春那天,春盤更是每家每戶的主食。

上班、上課超級悶,好想旅遊去?下載「ETtoday新聞雲APP」帶你一起鍵盤旅遊→iOS:https://goo.gl/rmIDdxAndroid:https://goo.gl/XPe8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