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山是古代高檔冰淇淋 酸梅湯流行一時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6日電(記者 上官雲)“出門五分鐘,流汗兩小時”,炎熱的夏天,讓怕熱的小夥伴不得不想方設法待在空調房裡“續命”,口感甚佳的冷飲更是成了許多人熬過酷暑的標配。

現代社會物質豐富,可以吃到花式冷飲自然不稀奇。其實,在古代也有各種類似冰淇淋一類的消暑佳品,名目繁多,足以令現代人眼花繚亂。

資料圖:冰淇淋特展在臺北三創生活園區舉辦。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楚辭》裡的冰鎮飲品

一般認爲,冷飲大約起源於商代,跟對冰的使用有關。隆冬季節,人們先從河中挖出冰塊放進冰窖儲藏,以備夏天所需。周朝時,還設置專掌冰權的“凌人”。

春秋末期,一些冰鎮飲品出現了。比如米酒、“柘漿”、“瑤漿”等等,瑤漿最有意思,人們先用各種鮮水果榨汁,再加工糊狀,就成了一道美味的冷飲,頗有點現代冷飲的雛形。

《楚辭·招魂》提到過“挫橫凍飲,酹清涼些”,描述的就是冰鎮米酒的甘甜

不過,那個時候畢竟配料比較少,古人用冰的方式相對單調,多半是用來冰鎮果蔬或飲品。

形似冰淇淋的“酥山”

時間推移至唐代,冷飲變得更加精緻了。比如“酥山”,模樣跟現在的冰淇淋已經非常相近。

它的製作方法要稍微複雜一些,先把牛奶反覆熬煮,再把浮在上層的固體物撈起來加工成酥。之後,把“酥”加熱變軟,容器底層先放冰,然後再把“酥”淋上去,製作出山巒的造型,放到冰窖冷凍起來。

“酥山限於大富之家和宮廷中才有可能製作,高規格的宴會上少不了酥山助興,並且酥山的體積越是大,便顯得這場筵席的檔次越高。”民俗專家王娟說。

此外,唐代有公開出售的“冰棍”,在桶裡放上冰塊,撒一些鹽令冰的融點降低。再找幾個小鐵盒,盛好蔗糖水,插入小木棍,最後放進盛滿冰塊的木桶,不多時就凍成了冰棍。

資料圖:圖爲重慶一廣場現巨型雪糕模型,吸引小朋友眼球。 周毅

對當時的冷飲,杜甫曾寫過“公子調冰水,家人雪藕絲”等詩句,流傳至今。

宋元:冷飲“普及” 名目繁多

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冷飲在宋代得到一次普及,成爲老百姓們也能享用的食物。《東京夢華錄》等書記載,那時的冷飲通常在冷飲中加冰,種類相當繁多。

例如,北宋英宗時期,民間已用果子汁調和各種奶汁,放上冰塊製成近似冰淇淋的冷飲,這裡冰就直接做了飲料。

具體到名字,有沙糖綠豆、漉梨漿、木瓜汁、滷梅水、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水香蕈飲、梅花酒、金橘雪泡等。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就出現了類似冷飲店的招牌。

當時的上流社會最流行吃刨冰,有的上面澆桂花滷,有的上面澆玫瑰滷,有的則直接澆乳糖漿,美味可口。

那個時候,也有類似“冰粥”的食品。如流行一時的“甘菊冷陶”,就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後放進加工過的甘菊作爲香料,再“冰鎮”一下,就成了夏日人們解暑的美食。

到了元代,冰酪中會加入果漿和牛奶。元好問續夷堅志》載:“冰水冬日結冰,小於芡實、圓結如珠……盛行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很有點沙冰的味道。據說,爲了保守制作冰淇淋工藝的秘密, 元世祖還頒佈過除王室外禁止製造冰淇淋的命令。

琥珀糕與冰鎮酸梅湯

明清時期,冰塊的儲存更便利了一些。原料易得,人們各種“開腦洞”,出現了不少冷飲佳品,杏仁豆腐冰碗等現在還能見到。

製圖:張艦元

明朝時,有一種頗爲特別的食物:先用白麪加綠豆黃,再伴以其他調料攪拌曬制而成的“造麴”,夏天有新鮮的蓮蓬、藕大量上市,還能喝清涼美味的冰鎮蓮子湯

在北京,彼時最有名的莫過於冰鎮酸梅湯。《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調以玫瑰、木犀、冰水,其涼振齒。”

另外一種比較受歡迎的消暑佳品,就是“琥珀糕”。西瓜汁濾渣後用小火熬製,汁水黏稠後冰鎮,好看又好吃。晚清時,還有用碳酸氣酒石酸枸櫞酸,再加糖與其他果汁做出汽水

王娟說,古代很早就有冰窖可以儲冰,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奶油等物,製作冰棍或冰淇淋等冷飲其實並不難,古人吃的冷飲,其實花樣很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