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貧富差距 前閣揆陳沖提出構想 每人每月1.5萬基本所得

行政院院長陳沖(圖/東吳企管所提供)

記者吳靜君臺北報導

行政院前院長、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沖今(25)日發文表示,在機器當紅時代,爲避免貧富差距擴大,促進社會和諧,臺灣也應再思考本身的方向。他說,如果在中華民國每人每月基本所得新臺幣1萬5000元,不再談最低工資、不再談國民年金、甚至不再談社會福利,也許短期不成熟,但在數位時代也算進步國家

陳沖指出,長期以來,臺灣存在着抱怨,即經濟成長卻薪資停滯,換言之,經濟成長的果實,衆人無法雨露均霑。爲着財富分配的努力,解決特定階層可能的「貧窮陷阱」,特別是經濟快速成長時,整體GDP的成長與基層勞工收入間,所出現的嚴重缺口,尤其在「顛覆性科技」快速成長的年代,許多底層或不需複雜技能工作已漸被機器人取代,民衆欲覓工作無門,全民基本所得議題再浮現。

全民基本所得,財源何在? 比爾蓋茲( Bill Gates)爲科技時代的全民基本所得,提供了一種構想,就是對資本財課稅,也顛覆不少傳統理論

陳沖表示,爲避免貧富差距擴大,促進社會和諧,臺灣也應再思考本身的方向。有人主張再提高基本工資,但這種未作好基本功夫、經喊價而由企業買單方式,終將影響就業機會(尤其是機器人/自助機器當紅的時代),或可思考建立普遍性的基本所得,以維持國民基本生活保障。

藉着發放普遍性基本所得,政府可讓失業國民參與資源分配、享受自動化減少勞動需求的成果

整體而言,基本收入被認爲是在機器取代人力後,能讓全體人民平均享受生產成果的最佳措施。或採用勤勞所得租稅減免(EITC),俗稱「負所得稅」,對收入較低的的受薪家庭言,也有掙脫貧窮陷阱的機會,以實現經濟成長的果實,全民均能共享之目的

臺灣移民第二代、也曾經有意參選2020美國總統大選的楊安澤(Andrew Yang)主張,每個美國公民每人每月1000美元,如果在中華民國每人每月新臺幣1萬5000元,不再談最低工資、不再談國民年金、甚至不再談社會福利,是否可行? 也許短期不成熟,但在數位時代,也算進步國家,至少也有總統候選人、大企業家(比爾蓋茲)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