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天下:劉必榮》南亞權力板塊的移動
印度總理莫迪(右)19日晚在總理府接見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左)。(摘自印度總理莫迪推特)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結束與國務卿布林肯在日韓的兩場2+2會談後,於3月19日飛抵印度訪問兩天,雙方同意強化防衛合作。這是美國印太外交總體佈局的一部分,也更確定了南亞權力板塊的移動。
對印度而言,加入印太聯盟是外交政策的一大轉折,或者說是她國際觀的一大改變。印度的外交過去標榜的是不結盟,強調的是戰略自主。她要成爲強國,但不願做任何國家的扈從。可是印度現在完全倒向了西方,不只加入印太聯盟,更加入西方更大的外交框架,包括今年夏天應英國之邀加入G7(強森首相想擴大G7,納入印度、澳洲、南韓,成爲民主10國D─10),甚至加入五眼聯盟,進行某種程度的情報分享。
回想1990年代,印度呼應俄國倡議,加入俄國─中國─印度的戰略三角,結合三個陸權國家與美日等海權國家對抗,或後來中俄印加上巴西與南非,成爲的金磚五國,再看今日的美日印澳印太四國圍堵中國,兩相比較,不禁令人感慨國際情勢變化之大,與其所帶來的權力板塊移動。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變化?印度學者表示是中國的威脅升高。無論是去年珠印邊界的衝突、中國大陸用5G網絡與電纜所建構的「數位絲路」以及隨着一帶一路的債務陷阱,讓中國在印度洋取得的港口,構成所謂的珍珠鏈,都讓印度對中國提高警覺,也推動了外交的逐漸轉向。
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資料,在2008年印度與美國的軍售數字幾乎是0,到了2020年就已經增加到200億美元。去年中印發生邊界衝突時,美國租借了兩架無人偵察機給印度,現在莫迪總理正準備跟美國購買價值30億美元的30架無人機。無人偵查機後面所代表的,自然就是進一步的情報分享。
1962年印度跟中國大陸打了一場邊界戰爭後,尼赫魯就想往美國靠攏,但後來因爲尼赫魯與甘迺迪的雙雙去世而作罷。70年代印度的內政與外交跟美國南轅北轍,內政左傾,外交高倡不結盟,自然與蘇聯愈走愈近。90年代蘇聯瓦解,印度要發展經濟,在對外關係上也想調整,但因美國介入調停喀什米爾問題,以及因印度發展核武而對印度制裁,所以印度還是沒倒向西方。一直到莫迪總理2014年上臺後,印美關係纔有了改變。可是莫迪剛上臺時,和中國大陸的關係還是不錯的,習近平和莫迪還互訪過對方的家鄉,中印關係也曾讓人有過期待。後來莫迪認爲自己的努力沒有獲得善意回報,於是死了心倒向西方。
可是印度和西方就完全沒問題嗎?也不盡然。印度過去和俄國的關係千絲萬縷,現在也還在計劃要買俄國的S-400防空飛彈系統。如果最後真的買了,美國就可能得制裁印度,就像之前制裁土耳其一樣,這時美印的軍事合作勢必會受到影響。美印領袖能避開這個地雷嗎?
還有,印度的民主愈來愈倒退,也讓人憂心。西方學者指出,莫迪雖然抗中,但想效法的卻是中國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與強人政治,而印度老百姓似乎對強人政治也還滿買單的。所以印澳聯盟也不是什麼高尚的民主價值聯盟,它就是赤裸裸的地緣政治、權力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