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長遴選/學生會:拿着社會的錢投資亞泥,責任在哪?

臺大校長候選人強調國際學術,但引起學生會不滿。(圖/記者盧映慈攝,下同)

記者盧映慈/臺北報導

臺大校長遴選進入倒數階段,但在政見發表會上,8位候選人都強調國際觀、學術地位,對學生議題採取保守態度,學生會在11日痛批,臺大是高教的龍頭、卻無視自己的社會責任,「把社會捐助的經費,拿去投資亞泥臺塑等破壞環境企業,要負起什麼高教責任?要談什麼國際化?」

臺大校園共有4萬人,其中學生佔了3萬2千人,但校長遴選的學生席位只有1席,8位候選人對於學生會提出的11項重大議題也都採取反對、中立、觀望的態度,以「大局觀」來包裝治理學校的政見;學生會在11日宣佈啓動「學生意向投票」,同時在記者會中對校長候選人提出幾點疑問,希望在19日的座談會中,能得到相應的回答。

學生會永續部長林孟慧痛批,臺大17億的校務基金中,竟然有15%、也就是2.6億投資在亞泥、臺塑等高污染、高碳排等不環保的化石燃料產業;「社會捐助臺大這麼多錢,臺大卻去投資在破壞環境正義、世代正義的產業,對於社會、高教的責任在哪裡?」希望新校長、校務基金小組可以承諾絕對不投資高污染產業,並要求企業符合永續經營的標準。

▲「看見亞泥,搶救太魯閣」遊行。(圖/記者季相儒攝)

繼10月底發生過「研一事件潑酸案)」之後,暴露臺大的心理輔導人力根本不足,福利部長何蔚慈表示,查詢過後發現,《學生輔導法》規定,大專院內至少須1名專業輔導人員,每1200位學生再增設1名;以臺大學生數計算,內至少要有26名輔導師,卻「連法律最低要求都沒有達到」,校園安全暴露漏洞

至於「中國新歌聲」造成的場地問題,何蔚慈表示,學校曾經承諾新體育館不租借給演唱會,但卻不斷「遺忘」,像歌手陳奕迅11月24日舉辦演唱會時,唱了21首歌曲,完全不符合規定;另外,服務學習長年必修零學分內容又出現3、4人同時打掃40公尺長的走廊等荒謬景象,已經失去核心價值,希望改爲選修有學分,並提高內容質量。還有城中校區學生校車的通勤服務等學生權益,都需要校方關心。

學術部長張育萌則提到,研一事件中受傷的宿舍保全,「事情發生了,才知道責任歸屬根本搞不清楚是誰?」派遣工的身分讓他們變成三不管地帶;日前政大宿舍清潔阿姨抗議「被自願離職」事件,也凸顯勞動環境低落,勞工資方根本沒有辦法協商,學校則利用外包跟派遣規避了「應該要負起的僱主責任」,校長應該要重新面對,降低校內派遣工比例、提高勞工的權益。

▲政大宿舍清潔人員「被自願離職」的前情。(圖/翻攝政大種子社臉書)

另外,研究生助理表面上是「獎助生」,張育萌說,但有研究生向學生會反應,除了學術上的工作之外,教授還叫他「買便當、帶小孩、遛狗」,但因爲畢業的條件掌握在教授手上,「誰敢反抗?」根本敢怒不敢言、也不敢申訴,臺大不應該變「血汗的學術工廠」。

文化部長何孟軒表示,在2006年時,位於溫州街22巷4號的「俞大維故居」,因爲受到許多改建而被《文化資產保護法》擋下,但在《文資法》重新修法之後,近期又重新列入文化保護的範疇;臺大校史90年,前身不只是帝國大學,也是臺北醫學院等富含歷史意義的學校,在溫州街有許多歷史建物都應該受到保存,除了解決現階段的文化資產問題,還要規劃長期對文化資產的保護辦法。

性別工作坊負責人黃怡菁則提到,之前跨性別住宿的問題,有人說可以安排單人宿舍,當然有些人喜歡單人住宿,但如果強迫他們住單人宿舍,會變成「一種隔離手段」,很不尊重;再來,由下而上的申請,會因爲規則、認定的問題,讓這些同學心理受到更大壓力,學校應該要更積極的「由上而下」處理。

學生會長林彥廷最後總結,校長候選人們都說要跟國際接軌,但「這麼多議題看下來,都跟國際完全無接軌,是要空談什麼?」希望在19日晚上6~9點的座談會,可以聽到候選人更多的迴應,「學生意向投票」開放到21日晚上11點59分,希望同學能一起影響候選人對於學校治理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