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當臺灣年輕人聽到這個詞,集體沉默了

兩岸徵文,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那個讓臺灣年輕世代沉默的詞叫做,經濟。

臺灣資深媒體人王尚智曾寫過一篇很真實的評論,「重大的財經數據,在臺灣永遠被冷漠擱置而從不解讀。年輕世代雖然依然在意自己的薪水數字,卻對這個數字一路溯源而上的公司營運、市場現況、產業前景毫無反應。」

「連自己公司、老闆的生存死活,彷彿也與他們毫無關係。」

2017年時臺灣媒體《遠見》與大陸媒體合作,展開了一份青年願景調查,針對的對象是出生於1990年至2000年者,也就是九零後。在「對於未來5年,您對家鄉的經濟發展樂觀嗎」這一選項中,香港、上海、臺灣、新加坡四地中,臺灣青年對家鄉經濟最沒信心,僅8.6%持樂觀態度,而上海有五成的青年選擇「對家鄉經濟樂觀」。

這儘管是四年多前的數據了,然而對照兩岸當下現實,相信差距並不遠。

最近大陸禁止了臺灣番荔枝和蓮霧輸入,諸多大陸媒體在強調「兩岸關係差,臺灣經濟不會好」。也常碰到大陸朋友不解,爲什麼大陸對臺灣經濟重要,臺灣還成天罵?

關鍵是,兩岸社會對「經濟」的討論、關心乃至於「期望值」,完全不一樣。

對「經濟」感到沉默的一代

在臺灣,很早就出現了「魯蛇」一詞。

魯蛇,就是Loser,這是臺灣年輕人獨有的「自嘲流行語」,開始於2012年,2013年後更成爲流行詞。原因,是青年的薪資增長極其緩慢,甚至在過去二十年整個停滯。

2013年10月,臺灣媒體報導「企業實質獲利增加,薪資倒退回十幾年前」。

2014年,年輕世代對馬政府最大的不滿爆發。那時候許多人已經認爲,企業賺錢,跟自己根本沒關係。「既然如此,大家都別賺了」!

面對二十年停滯的困境,臺灣年輕人不是不想改變,許多人滿懷希望送了國民黨上臺、民進黨上臺,結果卻發現,那些曾經應允的支票根本沒有兌現,看不到經濟再次起來的曙光。

臺灣的GDP、企業有沒有賺錢、財經數據,變成離年輕人很遙遠的事情。因爲就算企業賺了,也不會分給他們。

不論國際貨幣組織(IMF)預估臺灣的經濟增長率在亞洲四小龍墊底、還是最高,都少有人在意——都已經這樣了,好能好到哪裡、壞又能壞到哪去?

經濟,成爲臺灣社會最在乎、卻也最明白「也就這樣了」的痛處。

經濟不行,「搞好其他」

每年五月,如果你是一個大陸應屆畢業生,還沒有確定工作,就已經被同儕遠遠拋在後面了。如果你是一個臺灣應屆畢業生,在此時並不會急着找工作,先規劃畢業旅行去哪裡可能比較實際。

在臺灣老一輩的企業、老師和家長看來,這是「競爭壓力不大」甚至「沒有進取心」的表現,但是,如果給臺灣年輕人勾勒一幅素描,得到的圖像可能是這樣子的——他們對自己、對臺灣的困境同樣渴求改變。

於是,可以看到非常多臺灣青年關注動物權益等社會議題,這在老一代看來可能「沒有必要」,但相比困頓及希望渺茫的經濟,這至少是力所能及、且「有希望能改變」的議題。

在停滯二十年的當下,他們想找到「能突破困境」的希望,哪怕是一點點光芒也好。經濟問題難解,但至少,在「其他的」有所進步——這「其他的」,可能是保護動物、男女平權等等。

在大陸看來這或許荒謬,因爲經濟是根本,這樣不過是逃避。但臺灣年輕一代深知經濟起飛、亞洲四小龍的榮光就是歷史。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就沒聽說過經濟好」。

故,「經濟好壞」成爲一個非常虛、只存在於課本或新聞的名詞。

當國民黨或臺灣各專家學者,不斷高呼「兩岸關係對臺灣經濟至關重要」,年輕人只會不解:經濟好過嗎?跟我什麼關係?

甚至也找到一套能自洽的方式:要好點的薪資,就去大陸啊,去海外啊。在臺灣就是享受生活。中國大陸,在此情況下成爲了年輕一代「正常的工作選擇」,在臺灣的,也相對舒適地接受了發展性有限的事實。

而在大陸待久的臺灣青年,也往往入鄉隨俗地,開始關心起內外雙循環、中美關係對經濟的影響、消費是升級還是降級。

歸根究底,大陸年輕人在二十多年的成長曆程中,是看着自己家鄉經濟從下往上,而臺灣則是相反——甚至經濟就是一條不會動的虛線。這注定使兩岸民間,在許多事情的心態上,完全不同。(郭雪筠/臺北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