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野菇會發光!中研院解1.6億年前「生態之謎」 登上國際期刊

金星小菇。(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夏季夜晚除了螢火蟲,有些蕈類也會在樹下散發着微微冷光!但爲何蕈類會發光?一直是演化學家好奇的問題。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蔡怡升副研究員最新研究指出,蕈類最早的發光基因簇始於1.6億年前,同時,團隊也發現這些基因由於特殊的演化機制被逐漸淘汰。本研究用臺灣物種解開了生態謎題,也將有助於發光基因轉殖於植物的應用。

蔡怡升表示,小菇支系(Mycenoid lineage)是世界三大含有發光真菌的支系之一,針對小菇支系,研究團隊採集了臺灣4種發光以及1種不具發光的物種,解序其基因體。小菇支系具有約600個物種,但僅11%具發光特性。研究發現,相較於其他支系,小菇支系的基因體大小差異特別大。其中,在較大的基因體裡,能促進基因體擴大的跳躍基因「轉位子」(transposable element)也較多,而負責抑制轉位子的甲基化(methylation)則被稀釋,因此基因體演化出變異性且不斷擴大

中研院研究團隊用臺灣物種解開了生態謎題,也將有助於發光基因轉殖於植物的應用。(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沿着基因線索往前追溯,再透過化石資料校正及分析42個菇類總共50多萬個基因,團隊推估出世界上第一株發光蕈類,應出現於距今1.6億年前的侏羅紀。接着在其後的白堊紀 (距今約1.4億年前)分化出小菇支系,正值開花植物大量出現在地球的時期。

團隊也推測,這些植物提供的多樣棲地營養源的出現,加上小菇支系本身擁有的高變異基因體,促使小菇支系演化出分解不同死亡植物或與植物共生的多樣物種。但因爲小菇支系的發光基因簇位在高變異的位置,在演化過程中被不斷重組,部分蕈類發光的功能也因此漸漸被淘汰,導致現今存在的發光基因也就散落在不同分支

目前之所以還有發光蕈類存在,可能是因爲其冷光剛好對適應環境有所幫助,例如,可透過光線吸引昆蟲啃食、幫助散播孢子

▲中研院研究發光蕈類的論文,11月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並被選爲當期封面故事。(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蔡怡升也說,發光蕈不是永遠都在發光,不同組織及發育階段也有不同的發光程度。有些只在菌絲髮光,有些則在成熟子實體的柄或蕈蓋發光。研究團隊本次也發現,在不同發育階段及組織,有另外54個基因的表現量都跟着發光基因簇一同改變。代表這些基因可能正調控着真菌的發光程度。若能進一步掌握其調控,將有助瞭解真菌調控發光的生態意義

目前,這些發光蕈類的基因可以活用於各領域,例如可用於追蹤體內轉殖之癌細胞,或透過創造能自體發光的植物或環境污染的生物感測警示器。此外,有些小菇屬真菌會導致咖啡產生葉斑病,或本身是開花植物的營養來源,持續探索這些蕈類的基因體,都有助於提升生物資源的利用。

論文第一及共同作者柯惠棉博士表示,這是全球第一個發表的小菇支系完整基因體的研究。除了有助於瞭解生物在面對不同環境的生存策略,也提供了研究的藍圖。未來,研究團隊將進一步探討物種調控發光的機制。

蔡怡升強調,雖然臺灣目前對蕈類的研究着重於食用藥用功能,但發光蕈的應用已愈發成熟且備受重視,本次研究定序的5個物種皆在臺灣採集,如目前僅在臺灣發現的墾丁小菇及金星小菇等,也將成爲國際間研究真菌的重要基因體資源。

研究論文已於今(2020)年 11月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並被選爲當期封面故事,爲全球第一篇探討真菌發光基因演化的學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