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的關鍵詞15:快樂 快樂從哪裡來?

關鍵詞15:快樂 快樂從哪裡來?(示意圖/shutterstock)

面對面與唐鳳促膝而談

關於人生、學習、工作公民社會與未來世界的重要課題

快樂•死亡•自處•閱讀

折衷取捨•多視角•破除定義•不完美主義

公民協力•社會創新•羣衆智慧•永續發展

理性思維•共情傾聽•透明性

唐鳳的15個關鍵詞,來自8次對話、20小時第一手訪談,還有衆多資料的爬梳,一次次交流的累積,這本書是「解惑」唐鳳的起點,一段彼此共創旅程

在15個關鍵詞展開的過程中,將看到唐鳳令人印象深刻的面向

她的韌性(resilience)不是不起波瀾,遇到不安、悲傷、孤獨,抑或批評、負面輿論時,心裡不免情緒波動,通常一兩分鐘也就過去了,不會往上加,如同船在海上遇到波浪會擺盪,同時也有承載力。

先天疾病加上後天思想的灌注,她說:「每天都在死!每個晚上都死一次。」十二歲前,她在睡着不一定能醒來的情況下成長;十二歲開刀恢復健康,促使她想要將新的靈感分享出去,即使有一天真的醒不來也沒關係。

唐鳳最常掛在嘴邊的「口號」是:「每天睡足八小時。」對她來說,睡着如同死去,睡好、睡足,醒來精神狀態好,就要貢獻所學。

進了公部門當「公僕的公僕」,唐鳳成了搭建民衆與政府之間的橋樑,她不是滿口大道理,而是張大耳朵傾聽各方想法。她不輕易下判斷,選每一邊站(take all the sides),徹底瞭解每一邊的想法,形成共同價值。

她認爲自己是思想的載體,就像自然生長的樹木,用自己的方式擴散,承載着世界。只有在遐想(reverie)的狀態下能成爲載體,而這個歷程是永續的。

從小熱愛電腦的唐鳳表示,人工智慧不會取代人生智慧。一個人的人生智慧不是人工智慧一下就能代表的。而詩是用最短篇幅清楚表達人生智慧的方式。寫詩本身,就是一個人的修行。

唐鳳記得第一次使用VR,從國際太空站、銀河的角度環視宇宙和地球,「好像看着一艘藍色圓形的太空船,真實感覺到我眼前的地球,很美但是很脆弱,就好像(野柳的)女王頭。從太空站看地球,感覺很小,但承載着至今爲止的全部文明與意義,像我們所說的『另類搖籃』,但文明還沒走出這個搖籃,所以覺得特別脆弱。」

唐鳳並不會去純虛擬或完全空想的地方,就像她不太使用觸控式熒幕的道理一樣。她希望使用VR的經驗可以「增幅」(empower)整體認識,不僅只是參與而已。事實上,她無時無刻不在想着「增幅」人類的未來。

這趟「解惑」唐鳳的旅程尚未完成,只待未來的你啓程。

【精彩書摘

點進唐鳳的公開工作記錄網站PDIS,可發現行程滿滿,演講、訪談等佔據了許多時間,還不包括行政公務。她將一次次的對話視爲可創造公共利益「共創內容」的歷程;問及日常愛看的書籍,她侃侃而談;聊到喜歡的饒舌音樂,她愉快地哼了起來,歌詞倒背如流。

談起日常愛吃的食物,她不假思索地回答:「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跟脂質。」彷彿吃的是「化學分子料理」!她告訴我們,每天可以穿同一套衣服,一如每次到她辦公室訪談時,總見唐鳳穿着由環保回收所製成的藍染襯衫,搭藍色外套、黑長褲,對此她莞爾一笑強調:「每天都有洗的。」

不管是對工作或生活的陳述,可以觀察到唐鳳十分重視精神食糧,那也是她口中「法喜充滿」(Eudaimonia)的快樂泉源。近四十不惑之年的唐鳳,笑稱自己已經「退休」,基於一份取之於人、用之於人的回饋之心,她放棄了著作財產權,也放棄了行使著作人格權,面對各式各樣以她爲梗、二次創造的廣告文宣,或者「唐鳳」一詞從名詞變成動詞,她都用一種欣賞的態度對待箇中創意。唐鳳心中已「無我」,對於外界的聲音,她淡然處之。

聽聽唐鳳怎麼說

我的快樂是Eudaimonia!

對我而言,快樂就是「Spirit」,古希臘文是「Eudaimonia」(編按:有多種翻譯,也譯爲「幸福」〔Happiness〕,指一種深沉的滿足感〔Fulfilment〕,不等於今天世人所說的幸福)。蘇格拉底的講法是最貼切的,他認爲身體包含大腦,只是一個載體,被「Daimon」所充滿。實際上在起作用的是「Daimon」,就是共有靈(編按:「Eudaimonia」中間是「Daimon」,「Eu-」表示優質、好的、善的),而身體只是短期享受,不算真正的開心,每個人接觸「Daimon」方式不一樣,介面不一樣就有不同的詮釋。

借用宗教的詞彙,「Eudaimonia」勉強可以翻譯成「法喜充滿」,它接近宗教上所形容的感覺。近來有這樣的經驗是在誠品董事長吳旻潔來訪時的對談,就好像是同一個「Daimon」,而雙方都是載體,一起共鳴很開心。

一方面,我們兩人討論到人只是思想的載體。對我來說,這輩子就是活到上一刻,感覺這輩子已經過完了,因此這一刻僅是遵守一些機制(mechanism)的生存。如果硬要維持一個連續性,好像會錯失每個當下的可能性。但是,難道我們不會感覺內在有什麼非得完成不可嗎?難道內心的需要與期望等等,不是連續性的主幹嗎?然而對我來講,因爲我是活到上一刻,所以我下一刻的可能性是完全開啓的,並不受到上一刻的各種期待或慾望所牽制。

也因爲如此,別人對我的攻擊,我全部把它看成「語料」,語料就是在做機器人的語言材料,「原來語文可以這樣用啊」、「啊,這是一個梗,不錯」,自然不會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當時正在做公用的電商──口罩2.0版本──那也是誠品電商轉型的時刻,所以我們彼此的對話不是玄談,而是有實際落實的行動,解決方案也與世界連結。這讓我感到滿足,能夠跳過享樂那個部分而感到幸福(Eudaimonia)。

載體的超級任務

我們也只是思想的載體而已。這怎麼說呢?

因爲我只是載體,思想纔是真的,我準備好了,思想就進入我,它只是從其他先了解的人身上傳到我身上。儘管我是一個容器,還是要挑選裝什麼,以及怎麼用。我知道自己可以增加某些思想的傳播力,我的作法很簡單,就是讓登出時可以比我登入時的社會更好,能夠讓下一代子孫更好的,就增加其傳播力。

從我的角度來看,苦、樂都很重要。苦是在告訴你,這種情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不然你會喪失基本功能。如果你覺得狀況是痛苦的,還一味忍受它,不但不會更堅強,很可能因此喪失能動性。會感受到痛苦是很重要的,就好像有人燙傷不會痛,那很容易死亡,因爲內部的警報器不作用了。

同樣的道理,快樂也是在告訴你,能滋養你的東西會讓你的狀態變得更好。只是說,當狀態更好的時候,快樂很快重新調節,讓你覺得這是應該的,所謂「不知足」大概就是這種狀態。但這是對的,因爲如果你一直很快樂,就不會想去嘗試新的事情。

和樂,兩者都很重要。如果持續不斷快樂,不會有什麼創作或移動的動機,整個社會或者演化大概沒辦法發展下去;如果是持續痛苦,沒有真正去面對它,同樣不行。

所以,不苦不樂,我覺得這是最主要的狀態。

最開心的一件事

十四、十五歲時,在閉關之前,對於所謂的學歷、成就之類的事,自己腦裡還是會有不同的聲音和想法,而幾乎所有的親人、朋友也都有不同的意見;閉關結束之後,我的想法或說主見比較一致,不會像是內心在天人交戰,等於是跟自己達到和平的境界了。

成爲政務委員之前感覺到最自由、開心的時刻,就是當年讀北政國中時杜惠平校長對我說:「你明天不用來學校了。」那是一種完全解放的感覺,因爲從那一刻開始,我的身分就不再是一個「中二」學生,而是網路上的貢獻者

在那之前,我只有下課後可以貢獻,上學時必須跟着學校的節奏走,等於一天醒着的十六小時被上學卡住,只有一半的時間可以貢獻。我不用到學校之後,全部時間都能拿來貢獻,當時真的很開心。

我十二歲時接觸到網際網路,十四歲、十五歲時就已經開始貢獻。思想、理念與行動,這中間可能僅差一、兩年而已!入閣後,我對自己的定位範圍又更廣了,不只在網路而且擴展到實體世界。能夠貢獻實際上帶來一種滿足感,自己會覺得:登出時的世界又比登入的時候好一點,這是很開心、幸福、快樂的,還有滿足感,是一種「good spirit」。

(本文摘自《唐鳳的15個關鍵詞》/商周出版)

【作者簡介】

黃亞琪

資深媒體人、作家,從事記者工作近二十年。曾任職於《今週刊》、《商業週刊》、《經理人月刊》及天下集團雜誌;擔任資深主筆、主編等職。

曾赴歐、美、亞、澳等地第一線採訪,包括獨家專訪日本著名作家、製作人、AKB48團體推手秋元康、著名導演日枝裕和,也是臺灣第一位至美國DISNEY總部、NETFLIX採訪當時執行長Robert Iger和Reed Hastings的記者,也是臺灣首位採訪漫威之父Stan Lee的記者,以及曾到瑞士、韓國與新加坡進行數位整合、全球人才流動與教育專題;也曾獨家到紐約記錄和採訪報導臺灣天團五月天登上世界音樂聖殿、全球知名導演李安盧貝松侯孝賢。擅長採訪報導財經產業、人物、科技、文化和教育等多面向議題。

曾就讀政治大學社會財經碩士學分班、政治大學哲研所;着有《13位紀錄片導演之臺灣時光紀實》、《通訊》、《病毒》、《網路安全》事典書和《有趣的數學》等書;曾獲文創產業新聞報導首獎動腦年度新聞報導獎,以及多項新聞獎入圍。

《唐鳳的15個關鍵詞》/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