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區打造“村裡的孵化器”培育大量明日之星

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戰略判斷,提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結構性改革爲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

中共廣州市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報告中提出,廣州要着力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培育壯大更具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創新創業創造生態環境,打造創新人才高地。

爲提升創新創業創造生態環境,近年來,面對土地資源缺乏的發展瓶頸,天河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大孵化器戰略”,把全區打造成一個超級衆創空間、孵化器。尤其是別具特色的“村裡的孵化器”,爲天河區培育了大量明日之星。“企業只要願意來天河,就能找到它的位置。”

文/廣州日報媒體記者秦鬆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案例聚焦

昔日村中舊廠

今日衆創空間

早上8時許,許多年輕人從天平架地鐵口出來,往陶莊走去。多年前,這裡更像是一個城中村,早上,住在裡面的人會紛紛往外走。帶動變化的正是衆創五號空間。經過改造,當年的舊廠房如今華麗轉身成爲衆創空間,總產值達10億元。而當年的陶莊也搖身一變成爲“陶莊互聯網生態家園”。

不想做“二房東

租下舊廠房求變

衆創五號空間位於天河區沙太路陶莊5號,是華南地區首個基於“智慧互聯”概念的青年創業生態社區。它的前身是沙東有利公司(沙東村)的輕工業廠,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以倉儲及低端加工業爲主。

2014年以來,由天河區政府和企業出資,沙東街道辦事處和企業分別爲實施主體,通過“政府補一點、企業出一點”的方式“衆籌改造”,微改造+綜合整治雙管齊下,對陶莊路及五號空間進行升級改造,將其打造爲智慧化、互聯網化、創新創業一體化、產業集羣化、生態化新社區典範。

黎鴻浩,衆創五號空間的第一個員工,如今,出生於1991年的他已經是這裡的運營總監。“我們租了20年,當年曾想過要不要做‘二房東’把它轉租出去,畢竟這樣來錢最快,但我們並沒有這麼做,因爲這樣是看不到前景的。而如果我們能幫助企業一起成長,並且投資它,或許能讓未來有更多想象空間。”

黎鴻浩說,相比高檔寫字樓,衆創空間的優劣勢都非常明顯。“交通肯定沒那麼便利,但創業氛圍濃厚。我們設置了會所、咖啡廳和球場,企業和創業者能得到充分交流,定期舉辦的很多活動也讓企業有更多的協作空間。”黎鴻浩說,村裡的衆創空間還有一大優勢,那就是租金。“剛開始我們的租金只有高檔寫字樓的三分之一,現在也只是接近一半的價格。”

兩年搬四次家

還是不捨離開

從估值上億元的較成功企業,到剛拿到融資並正在高速發展的企業,再到初創企業,雖然衆創空間只有不算高的三棟樓,但落戶的企業卻多達上百家,涵蓋了不同發展階段。

工業設計企業來設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兩年前剛剛創立時僅有三個合夥人;兩年後已發展到70多人,獲得了千萬元級的投資。“兩年的時間裡我們搬了四次家,但是都在衆創五號空間裡。剛開始只有3個人,租了個只有四個辦公桌的辦公室;後來壯大到7個人,搬到另一個辦公室;再後來超過了10個人,搬到另一棟樓;隨着人員不斷增加,我們就不斷把旁邊的辦公室租下來。後來實在沒地方了,又搬回到原來這棟樓,將整一層樓打通。”來設計創始人、CEO高超說,“壯大後曾想過搬走,也去周邊走訪過,最後還是選擇了這裡,因爲這裡對人才的吸引力強,成本比較低,氛圍比較好。”

“衆創空間”裡

找到衆創夥伴

衆創五號空間以“孵化+基金投資”爲發展模式重點培育孵化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企業。“我們在2013年進入高速發展期,原來的辦公地已經塞不下急劇增長的員工了。”機智雲聯合創始人、總經理黃錫雄說,他發現衆創五號空間有物聯網相關領域企業入駐,便從原來的辦公地點搬了過來,“這個決定非常明智”。在這裡,他們結識了幸福森林,爲其提供物聯網方案;他們結識了來設計,雙方互相推介合作伙伴;他們結識了一家新加坡的企業,雙方交互更多的客戶用品。如今,機智雲的員工已比遷來時翻了一番。

築巢引鳳,共同發展。衆創五號空間投運至今,已落戶創業企業147個,帶動2000人創業就業,總產值達10億元。園區內擁有廣州科技小巨人5個、高新技術企業12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入庫8個,幫助園區項目獲得超過8億元融資。目前,五號空間已成爲天河大力建設“村裡的衆創空間”的標杆。“空間已處於滿員狀態,還有十多家企業排隊入駐。現在我們正對旁邊一個地塊進行改造,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投用。”黎鴻浩說。

基層思考

讓入駐天河的企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天河區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宋愛平

“天河城中村孵化器建設是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發力、推動發展新舊動能轉化的探索和實踐。”天河區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宋愛平表示,“通過衆創空間、孵化器、園區等不同平臺,我們就是讓想入駐天河的企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宋愛平說,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天河建設“村裡的衆創空間”走出了一條“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元化主體齊參與”的路子。

在她看來,“城中村孵化器”的出現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村集體有強烈的改造升級的需求。隨着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村集體物業原有的加工業、初級製造業、批發零售業等傳統產業受到環境約束、勞動力成本上漲、產品銷售不暢等因素的壓力愈發明顯,出現大量閒置的情況,村集體迫切渴望尋求轉型升級。其次,隨着“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氛圍的興起,天河創新創業企業快速增多,需要適宜的空間載體。城市中心的中央商務區雖然“高大上”,但是動輒200元~300元/平方米的租金超出很多初創企業的承受能力,郊區的產業園在交通和配套上又面臨諸多不便。此外,“村裡的衆創空間”優勢明顯——生活配套完善、交通便利,與“高大上”的科技園區僅一牆之隔,創新創業的氛圍濃厚。

不過,在打造城中村孵化器的過程中,天河區也遇到很多困難。“對物業的改造是第一個困難,我們在堅守面積和安全‘兩個底線’的前提下,出臺了政策規範,打通了政策的各個環節,目前市裡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宋愛平表示,最大的困難是打破路徑依賴,“部分村民和周邊商戶存在發展‘物業租金’經濟的慣性思維,對城中村發展新經濟有些不理解,街道和村集體開展了大量的解釋協調工作。最根本的在於模式創新,我們探索出收益分成、合作開發、整體承租等多種改造模式,根據各園區的實際情況分類推進。此外,一些前期改造成功的園區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消除了村民的顧慮。”

宋愛平舉例說,在以“五號空間”爲建設圓心打造“陶莊路互聯網生態家園”時,一些居民及周邊商戶就不理解、不支持。街道和居委多次組織陶莊路周邊居民、商戶召開協調會,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還多次牽頭沙東有利、五號空間、柏高酒店等單位召開現場工作會議,努力發動他們積極參與升級改造工作,共享發展成果。最終,五號空間成爲天河區大力建設“村裡的衆創空間”的標杆,成爲華南地區首個基於“智慧互聯”概念的青年創業生態社區。

宋愛平說,在選址建設城中村孵化器時,天河區也有幾個考量,村集體的意願就是其中之一,政府積極引導、順勢而爲,由村集體(或現有運營機構)提出改造意願和需求,區裡再從政策和服務上給予支持。

另外,針對面積和建築現狀,天河區也提出了不同的改造模式。“比如,對五山-石牌高教區周邊的園區,我們重點引導其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專業園區;天河‘互聯網+’小鎮周邊的園區,重點孵化培育互聯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天河智谷片區周邊的園區,重點發展生物醫藥和文化創意產業。”宋愛平說,正是通過在產業定位和區位因素上對全區城中村孵化器通盤考慮,引導其按照專業、集聚的思路錯位發展,纔有了城中村孵化器“百花齊放”的今天。

對於未來,宋愛平給出了“村裡的孵化器”的發展方向:在面積上,每年新增50萬平方米,滿足創新創業的基本需求。在區位佈局上,重點推動東北部片區6個街道城中村孵化器建設。在產業方向上,圍繞IAB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一批集生產、生活、研發於一體的專業園區。

專家點評

服務實體經濟 政府要“捨得割肉”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

對於天河區的“城中村孵化器”戰略,丁力認爲應該從兩方面進行評價:這種模式是對閒置土地的一種利用,從短期上來講會有效果,從長期來看則需警惕土地性質問題帶來的風險。

“城中村孵化器涉及土地政策的調整問題。”丁力認爲,現在有些工業用地的土地改造成了商業用途的孵化器,必須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跨界使用后土地的增值部分由誰來獲益;二是一些產權不夠清晰的用地應該如何對待。“我認爲最好是在基本不改變原來土地性質的前提下進行改善或者改良。”丁力認爲,政府應該積極爭取把這種歷史遺留問題儘早處理好。

實際上,對於丁力的顧慮,天河區去年8月在全市率先出臺的《天河區關於利用村(社)集體物業打造衆創空間和孵化器的工作指引(試行)》就已經進行了考量。根據該指引,能進行升級改造的對象必須符合一定條件,其中第一條就是土地、建築物權屬清晰,不存在爭議。另外,指引中明確,在改造時堅持安全和麪積兩條底線,面積底線指的是不新增用地面積、不新增建築物面積。

此外,在進行改造時,實施(運營)主體和土地權屬單位還必須提交承諾書:保證集體民主決策程序完備;保證土地權屬、土地承租關係以及建築物的新舊使用者之間無任何糾紛。同時,項目建成後,當城鄉規劃、建設或管理需要時,無條件服從安排,如遇政府規劃調整、建設拆遷,按原集體用地、用房性質處置。

對於如何在大城市中爲中小企業提供生存空間的問題,丁力認爲,可以效仿一些城市搞實體經濟保護區。“政府把一些可以賣高價的土地囤起來,爲實體經濟準備空間,要捨得‘割一些肉’。”他說。

對於天河的實踐,丁力認爲:“天河有一些距離中心區較遠的地方沒有完全發展起來,我認爲可以讓政府和農民組成利益共同體,通過利益共同體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比如政府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同時讓農民也掏一些錢出來搞創業園,爲中小企業提供發展空間。”畢竟,對中小企業來說,起步階段在城市核心區創業成本較高。

數說創新

新增孵化面積

天河全市第一

近三年來,天河全區市級登記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增長2.2倍,總數達到75家,約佔全市的25%。衆創空間達到74家,約佔全市的40%。全區孵化器和衆創空間總面積達114萬平方米,在孵化企業(項目)4168家。納入村裡的衆創空間改造或計劃改造爲孵化器的村集體物業項目36個,總面積達127.6萬平方米。今年上半年,天河新增孵化器和衆創空間25家,累計149家,新增孵化面積20萬平方米,位居全市第一位。全區孵化器和衆創空間在孵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項目40個,帶動就業1052人。

高新技術企業

佔全市近三成

今年上半年,天河區新增科技類企業1.1萬戶,增長41.4%,累計6.5萬戶,佔全市的34.2%。上半年首批推薦申報高新技術企業890家,約佔全市的30%,第二批尚在推薦中。

近三年來,天河全區企業研發機構增長3.5倍,總數達到475家,位居全市第二。近三年來,天河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增長4.5倍,總數達到2586家,約佔全市的30%,位居全市第一位、全省第三位。

專題統籌:趙東方、畢徵、湯新穎

記者觀察

城中村孵化器

要區位更要服務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秦鬆

在記者的走訪中,許多企業負責人表達了對五號空間的讚許,不過他們也有“糾結”——如果企業做大了,還要不要待在這裡?還能不能待在這裡?

在天河區的城中村孵化器中,確實存在區位好、價格低的優勢,既幫企業省成本,還可以幫企業留人才,然而這些孵化器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體量太小。天河區發佈的雙創地圖顯示,該區孵化器和衆創空間中最大的僅約10萬平方米,絕大部分集中在2萬平方米以下,甚至有不少只有幾百平方米。企業做大做強之後,選擇離開似乎成了必然。

然而如前文中提到的“來設計”一樣,一些上規模的企業並不想離開。他們並不是不願意離開以尋求更大的發展,而是在尋找新落腳點時發現,別處的價格可能比五號空間便宜,但服務卻遠遜於這裡。

服務究竟能強大到何種地步?它有時候不僅是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同樣是在五號空間,有一家名爲“移步到微”的新型移動辦公服務商。來到五號空間時,整個公司只有10個人,彼時已經創業兩年的他們處於資源匱乏期:缺資金、缺人才,甚至連財稅都做得不規範。進入五號空間後,園區爲企業提供了租金減免和直接入股的政策,再爲企業量身定製,鏈接了多方資源。很快,企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今年的業績預計可以衝破千萬元大關。”?移步到微創始人、CEO楊漢弟說。  其實,像移步到微這樣的故事並非個案。五號空間的模式若要複製,需要爲企業提供更優質更到位的服務;缺乏好區位的園區,更需要在優質服務上下功夫。有關部門幫助已經孵化成功的“中等企業”落地時,更需要提供更進一步的配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