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新西蘭齊蘭迪亞自然保護區:從廢棄水庫變身鳥兒天堂

新華社惠靈頓5月31日電 通訊新西蘭齊蘭迪亞自然保護區:從廢棄水庫變身鳥兒天堂

新華社記者郭磊 盧懷謙

64歲的伊恩阿徹住在離新西蘭首都惠靈頓齊蘭迪亞自然保護區兩公里的地方。他告訴記者,現在已經有一窩卡卡鸚鵡在他家後院落戶。“每天早晨,我都會聽到一羣卡卡鸚鵡在後院樹上聒噪。如果哪天聽不到它們的吵鬧反倒是件奇怪的事。”作爲保護區的專業鳥類觀察員志願者,他曾在這裡工作14年。

由於人類大量捕殺,從20世紀初開始,新西蘭主島上就已難覓這種略顯憨態又頑皮刁鑽的鸚鵡蹤影。20世紀末,卡卡鸚鵡上了新西蘭政府的瀕危物種名單。自2002年起,14只人工孵化的卡卡鸚鵡在齊蘭迪亞被放歸自然。短短20年,僅在齊蘭迪亞自然保護區出生並標記的卡卡鸚鵡就已超過1000只。如今,在距惠靈頓200公里以外的地方也發現了帶有保護區標籤的鸚鵡安家落戶。卡卡鸚鵡已擺脫“瀕危”。

“卡卡鸚鵡數量種羣的快速恢復是齊蘭迪亞最成功的瀕危鳥類挽救案例。”伊恩說。

上個世紀,齊蘭迪亞一直是惠靈頓市民飲用水水庫。1997年,因考慮到潛在的地震風險而被廢棄。上世紀末,在多方努力下,齊蘭迪亞周圍豎起了長8.6公里、高2.2米的特製圍欄力圖將所有“入侵物種”拒之門外。

新西蘭科學家長期研究發現,除人類捕殺因素外,當地瀕危鳥類主要遭到老鼠鼬類和貓狗等的侵擾。根據這些動物可跳躍的高度極限和生理特點,科學家不僅爲齊蘭迪亞設計了2.2米高的圍欄,圍欄外的地下部分也做了特殊處理,有大約一米寬的“隱形壕溝”阻止鼬類打洞侵入。這樣的設計把保護區打造成一個“大陸孤島”,使之成爲珍稀動植物的天然庇護所

在保護區內,新西蘭科學家和志願者們一起,爲鳥類構築大量人工巢穴,給包括卡卡鸚鵡在內的鳥類定點提供糖水堅果以補充它們的食物來源,並長期監控記錄鳥兒們的生活起居。

伊恩以卡卡鸚鵡爲例介紹說,在自然環境下,一對卡卡鸚鵡一次通常產3至6枚卵,由於孵化順序不同,最先出殼的雛鳥通常能優先獲得更多食物從而更易存活,這也意味着後面出殼的雛鳥會因食物不足而存活率較低。但在保護區內,卡卡鸚鵡能獲得足夠的食物和水,同時不受天敵侵擾,幼鳥存活率很高,自然種羣數量恢復得很快。

據新西蘭環境部介紹,齊蘭迪亞也是世界上爲數不多的完全用圍欄圍起來的生態保護區,這裡庇護着包括卡卡鸚鵡在內的約40種新西蘭獨有瀕危動植物。

伊恩・阿徹如今已退休,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就是與老伴兒在齊蘭迪亞步道中聽鳥鳴,看風景。當然,他從不會忘記給這裡的遊客義務講解員。說起這裡的任何一種鳥兒,老人都如數家珍。他說,在齊蘭迪亞225公頃保護區範圍活躍着450多名志願者和幾十位科學家,大家共同守護着這個鳥類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