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義To C“被架空”的這一年

2025 一開年,阿里雲火熱開工,先是官宣了與零一萬物正式達成模型平臺業務的戰略合作,又是雷鳥創新AR眼鏡接入通義大模型。作爲國內雲計算市佔率第一的雲廠,阿里雲的發展算得上穩;而作爲阿里雲旗下主要的原生大模型,通義系列產品過去一年在 To B 層面的合作也算在正常推進。

不過就在 2024 年底,阿里雲把通義大模型的 To C 團隊剝離,包括通義 To C 方向的產品經理,以及相關的工程團隊,被一併調整至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羣,與夸克平級。算是阿里給通義 To C 團隊 2025 年的發展進一步定下一個方向。

2024 是各大廠商的大模型 To C APP 都在發力的一年。根據七麥 2024 年度 AI 產品下載榜 Top30,排在前三的Chat bot 類應用依次是,豆包、Kimi、文小言,通義位列第四,與豆包下載量差距較大。

照理說通義並不缺性能強悍的大模型,尤其是在開源領域。而就是這樣其在 2024 年 To C 上的慢節奏卻是有目共睹。

當然,這並不是說在 2024 阿里不做 AI To C ,通義 App 去年一直在穩定更新;也不是阿里不擅長做 AI ToC,畢竟阿里系內的夸克成績斐然,以上2024年度下載量七麥榜單,夸克超過豆包排名第一。

因此在《新立場》看來如果要概述 2024 這一年通義 ToC 的狀態,“被架空”可能比“不堅定”更爲貼切。

通義 To C 被誰架空,表面上看似是阿里雲或阿里的 AI 佈局,但實際上是阿里本身的組織架構作用的結果。

而被架空的具體對象,則是“通義”這個IP(品牌效應範疇),作爲 C 端產品時,帶給阿里 AI 生態中其他業務的影響力,因爲阿里內誰都不需要這個。於是其帶給 C 端用戶的影響力也沒能在過去一年得到較好培養。

2024語言邏輯最好的Chatbot,如何被架空

通義 app 能夠調用的模型能力自然不會比國內其他 Chatbot App 遜色。

例如去年發佈的 Qwen2.5-72B-Instruct ,其發佈後的一段時間,曾一度是 Chatbot Arena 榜單前十中唯一的中國大模型。

AI 的基準測試衆多,過去一兩年也不乏大模型廠商用對自己有利的基準測試榜單來爲自己站臺。但 Chatbot Arena 由於其機制,在目前看起來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它可以讓任何人向兩個隨機的匿名模型提問,並投票選擇他們更喜歡的答案。比起一些其他基準測試,具有隨機性和匿名性的 Arena 測試似乎更加客觀。

儘管 2025 開年,處在 Chatbot Arena 榜單最前列的中國大模型已經換成了 DeepSeek-V3 ,但至少在 2024 年,通義Qwen2.5系列,在能力測評上仍然具有一定領先地位。

當然 Chatbot Arena 背後的非盈利組織相關方與許多大模型廠商都有關聯,同時,參與測評的用戶大概率也是關心此榜單的人。Chatbot Arena 的客觀性也許不是絕對的。

但不管通義app目前具體調用的是通義系列哪個大模型,當我們用一個此前不曾存在的哲學辯證問題測試時,筆者主觀感知,通義 app 的回答相較於豆包、Kimi、文小言,其論證邏輯是更完整更具有辯證性的。

並且 DeepSeek app 的對於該問題回答也要優於通義 app,這與 Chatbot Arena 榜單的結果表現出了一致性。(具體測試過程和結果對比將在下一篇文章講通義產品層面時給出)

當多方面且足夠比例的主觀認知指向同一結果,這個結果就會成爲“客觀”,所以我們仍然可以判定在 2024 年這個時間維度中,通義 app 大概率是國內語言邏輯最好的 Chatbot 。

可就是這樣一款大模型應用,卻在這一年 To C 上的發展慢半拍。

根據七麥 2024 年度 AI 產品下載榜 Top30,其中 Chatbot 類 AI 產品的下載量排名爲豆包(第2)、Kimi(第7)、文小言(第9)。

其中豆包累計下載量達到2億+,通義缺席 Chatbot 類前三,位列第四(第18),下載量在2000萬+這個量級。

然而並不是 2024 阿里不做 AI To C。

通義 App 去年一直在穩定更新,甚至從 ios 應用商店來看,其版本更新頻率與豆包相當,截至目前(2025年初),通義和豆包app近25次版本更新週期長度爲6~7個月;文小言更新頻率最低,爲9個月;Kimi最高,爲3個月。

也不是阿里現在不擅長做 AI To C,畢竟阿里系內另有夸克在 2024 年成績斐然,以上七麥的2024年度AI應用下載量榜單,夸克超過豆包排名第一。

這或許可以概括爲阿里 2024 年在通義 To C 上走的不太堅定,但這個結論成立的前提是,阿里在 AI 時代的佈局策略,對通義 To C 負責。

而事實並非如此,阿里的體系決定了其不會對內部 AI 生態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佈局,各板基本上是自負盈虧各自爲戰。因此在《新立場》看來如果要概述 2024 這一年通義To C的狀態,“被架空”可能比“不堅定”更爲貼切。

如開頭所說,2025 開年,阿里雲先是官宣了與零一萬物正式達成模型平臺業務的戰略合作,又是 AR 眼鏡接入通義大模型。

這裡有兩個信息點基本可以確定,第一,阿里雲不會只扶持通義這一個大模型;第二,即使通義系列是阿里雲最資源傾斜的大模型產品,但由於阿里整體架構原因,通義目前To B層面的業務成績跟通義To C團隊沒有很大關係。

這就註定了,通義app沒能像豆包一樣,在其母公司內部協同起更多生態方面的資源,但是通義本身可以。

從看別人“各自爲戰”,到“爲自己而戰”

造成這樣的局面,需要綜合分析阿里內各方的立場。

從通義To C團隊此前所在的阿里雲角度來看,其本身並沒有需求也沒有必要做好一款 AI To C 產品。

從雷鳥 AR 眼鏡通過阿里雲接入通義大模型不難看出,通義 To C 團隊從阿里雲剝離後,各大 B 端合作伙伴仍然可以通過阿里雲與性能優越的通義大模型產生鏈接。

對於這些合作伙伴來說,“阿里雲”纔是那個有影響力的品牌,而“通義”則是其旗下一個系列產品。

另一方面,阿里雲作爲雲廠賣的是雲服務,雲廠與更多的大模型廠商達成合作是現在市場的主流敘事之一,比如與零一萬物正式達成模型平臺業務的戰略合作,以及其他一些獨角獸大模型背後的雲服務也是阿里雲。

當一個大廠在大模型爆發前的時代,本身的雲業務已有較好發展較高市佔率,那麼其旗下王牌大模型以及To C產品的影響力會相對被比下去。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了騰訊雲身上,而與阿里雲騰訊雲形成對比的則是字節的火山引擎,其拳頭產品豆包之於火山引擎及字節系內其他產品的“帶貨”意義,或許纔是雲廠裡的“異類”。

另外從阿里整體的角度來看,在 AI 時代,阿里系內已有更加拳頭的產品夸克來和豆包對打。從阿里內其他業務來看,在阿里的組織架構作用下,其主要目的是自己生存盈利。

阿里雲不需要通義app來帶貨,阿里內的其他產品也不需要。比如,支撐夸克AI體系的,是夸克自研大模型;天貓精靈接入的是夸克。

一般來說,一個AI業務跟生態夥伴的合作互選準則爲:軟件類產品做AI需要的是雲服務,硬件類產品做AI需要的是大模型;強勢的產品做AI需要的是技術本身,弱勢的產品做AI需要的是AI的影響力。

這個選擇基準在任何企業都適用,根據自身產品定位組合這個基準後,各種各樣的選擇結果都有跡可循。而這個基準作用到阿里的架構上,就會造成如今的局勢。

在看清阿里架構對於通義To C的架空本質原因後,才能更加明白年底通義To C團隊的調整。

現在通義 To C團隊被併入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羣,該業務板塊旗下還包括夸克、UC、書旗等內容型產品,產品的核心模式爲“智能工具+內容+服務”。該模式當然也適合用來作爲通義To C應用獨自發展的框架。

此前,通義 ToC 被架空的本質原因是阿里內有關AI的板塊“各自爲戰”,而現在解決方法自然也是讓通義To C脫離阿里雲,“爲自己而戰”。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去年年底,阿里成立阿里巴巴電商事業羣,全面整合淘天集團、阿里巴巴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以及1688、閒魚等電商業務,形成覆蓋國內外全產業鏈的業務集羣,由蔣凡擔任CEO。

也許阿里所有AI相關的業務,很難再像電商業務這樣可以整合,但如何讓各業務保持對外競爭力的同時,又能保持對內的協同發展?在AI業務架構上的探索,將是阿里整體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線課題。

2024 年已成過去式,對於通義 To C 團隊來講,首要關注的關鍵問題是,過去一年的“戰機延誤”是否有較大影響。

《新立場》認爲影響有限。就拿 DeepSeek 來說,仍然有新的 Chatbot app 藉着其同名大模型名氣冒頭,廣大用戶仍未對“誰是最好的Chatbot”形成一致認知。大模型市場仍然處於較高強度洗牌階段。

另外在 2024 年,不管是豆包還是kimi,仍然處在廣告投放的拉新遠遠大於產品本身能力拉新的階段。

在年底時,浙商證券一則研報中的信息被披露。研報指出字節跳動在 AI 上 2024 年資本開支達到 800 億元,接近百度、阿里、騰訊三家的總和(約1000億元)。

砸錢可以做到的事情,對於大廠彼此而言並非護城河。

而如果要找一個標杆應用來指引通義 app 接下來的一年的發展,同板塊的夸克也很適合。關於這一點,《新立場》將在下文《如果不走技術本位,通義To C如何參考夸克和豆包》給出具體原因。

2025,通義 app 仍然有很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