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蝨甕」遷村?魚池鄉驚見集體溯流!

魚池鄉一處田溝出現土蝨集體溯流鑽洞畫面,讓人好奇。(沈揮勝攝)

土蝨魚集體溯流的情形。(沈揮勝攝)

土蝨魚集體溯流的情形。(沈揮勝攝)

體型判斷,應是放養防治福壽螺泰國土蝨魚。(沈揮勝攝)

魚池鄉農會補助農友茭白筍田放養泰國土蝨魚,用以防治福壽螺,但因被環保人士批評,目前已更換魚種,改爲生命力遠遠不如土蝨的青魚。圖爲昔日發放土蝨魚的情形。(沈揮勝攝)

民間傳說,土蝨魚在冬季枯水期會羣聚在較潮溼的泥洞中,纏成整球整團的,俗稱「土蝨甕」。南投縣魚池鄉1處田溝,27日出現許多大尾的土蝨魚,集體溯流鑽洞畫面,讓不少人聯想,牠們是不是正在搬家,搶進冒水的源頭,一起撐過冬季?

不過有農友解釋說,那是多年前魚池鄉農會提供給茭白筍農作爲防治福壽螺的泰國土蝨,因爲有效、好用,農民惜命命,捨不得宰食,長期累積來,數量漸多。每年冬天茭白筍翻耕放掉田水時,牠們真的會逆勢上溯,找水洞往內鑽,成了另類「土蝨甕」。

共和村蘇姓農友說,茭白筍農把田水放幹後,還是會把牠們全找出來,集中養在水缸裡,以避免水源不穩造成意外損耗。明天春耕時,會再把牠們放回田裡,請牠們幫忙吃掉會嚴重危害作物的福壽螺。

魚池鄉農會長期補助農民放養泰國土蝨,每分地提供6尾,防治福壽螺的成效不錯。但2011年因消息媒體曝光,遭環保人士指責「外來種衝擊生態」,因而喊停,後改放養青魚。

但俗稱「烏鰡」的青魚很難越冬水太淺無法存活;歲末整田過程中,往往撈起來再放回去就死翹翹!且青魚單價成本約爲土蝨的兩倍,魚苗貨源不穩定,出錢作公益的魚池農會吃不消,只好減半補助,每分地提供3尾。

總的來講,多數農民還是喜歡土蝨。他們整地時,每1尾都是惜命命,像寶貝般照顧、捨不得抓來「加菜」,在農會提供土蝨魚那段期間,能照顧存活的都保留累積下來。

農民說,共和村的溪流生態,並沒有因爲田裡放養土蝨而明顯改變,該有的原生魚都還在。環保人士關心生態固然值得肯定,但青魚也是外來種、草魚也是外來種、鰱魚也是外來種!夜市賣的當歸土蝨,與放養茭白筍園的相同啊!爲什麼就特別關注農民?

他們說,種田的單純只爲養家餬口,茭白筍田內那幾條,相較於放生團體每次幾萬尾、幾十萬尾的在放,只能算是超級「小咖」!

長期關心環境的立委蔡培慧認爲,推動無毒農業時代趨勢生物防治法有利於農業用藥減量,其天敵生物的選擇確實有討論空間,但不宜只限於單項討論;應擴大兼顧整體性與全面性,讓議題周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