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醫師魔鬼養成班 胸外醫:選最難的路走吧!
▲醫療劇《麻醉風暴》推出二季讓不少現實生活中的醫師直說「好寫實!」(圖/翻攝麻醉風暴臉書)
醫療劇《麻醉風暴》推出二季讓不少醫師直說「真的好寫實啊!」尤其是李國毅飾演的胸腔外科醫師「熊崽」,滿腹的熱情和麪對醫療暴力的無奈,讓人看了揪心。且畢業後想成爲外科醫師還需要經過好長一段磨練期,不少醫學生也畏懼選外科或怕選到辛苦的醫院。對此,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杜承哲直說「不要逃避較辛苦的醫院,如果有兩條路,就選最難的那條走吧!」
杜承哲現在任職於彰濱秀傳醫院胸腔外科,不僅是麻醉風暴的忠實觀衆,更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大家分享「成爲一個外科醫師的辛苦談」。他表示,目前臺灣醫學生仍行七年制教育,在第七年將成爲實習醫師,就必須拿起公務機,穿起白袍開始上班與值班,開始5-6年的磨練期,但這時的工作與職稱較爲尷尬,因爲同時具有學生和臨牀照護者的身分。
而當實習結束順利畢業,通過執照考試以後,一般都會接受各醫院自行招聘的「住院醫師」訓練。杜承哲笑說,這時候就是領固定薪水的正職,算是正式出社會工作了,但同時也必須選擇好自己未來想精通,靠它生活的專科。在這邊他也特別解釋,「牙科」並不是任何醫學系畢業生都能選擇的選項,因爲牙科從學生時代就是歸屬於牙醫系。
▲李國毅飾演的胸腔外科醫師「熊崽」,讓觀衆看到外科醫師的專業。(圖/翻攝麻醉2臉書)
杜承哲進一步指出,從實習醫師成爲住院醫師之後,其實有點像少林寺的學徒一樣,前兩年就是打打掃、劈劈材,必須完成被交付的各種任務,包括換紗布、值班、急救等,那時候學的就是如何照顧好患者術前和術後的病情,就算「上刀」也是跟着老師,幫忙拿東西和觀摩。
談到上刀,杜承哲表示,老師會依照個人狀況來教導,基本上在第三、四年,就會比較進入狀況,有時候狀況OK或是遇到比較好的老師,就會開始「放刀」給你,但通常不會馬上給高難度的手術,大多是幫忙放入引流管和清洗傷口、縫傷口等基本動作。而現在身爲主治醫師的杜承哲則表示自己會多在學生後面看一陣子,確定學生的狀況才能決定要不要放難度較高的刀。
而在住院醫師訓練的最後一年就會被稱爲「住院總醫師」,簡稱「總醫師」。杜承哲笑談,總醫師三個字聽起來好像很威風,但其實就是雜事總管,每天指揮比自己小的住院醫師和醫學生。他也比喻,主治醫師和小醫師的關係有點像中世紀的貴族與工人,而總醫師是執事或管家,在做事的人之中發號施令,同時也要跟主治醫師學技能。他強調,以外科總醫師來說,這段時間就是快速累積自行操刀的手術案例的關鍵時刻,要讓自己快速成長、磨練功力。
▲麻醉風暴也演出身爲一名醫師,面對醫療暴力的無奈。(圖/公視提供)
經過實習、住院到總醫師之後,杜承哲指出,這時就要開始面對所謂的專科醫師考試,只要考過了,拿到醫師執照,就代表你終於拿到主治醫師的門票了。而成爲主治醫師之後,就會像《麻醉風暴》劇裡的黃健瑋飾演的主任蕭政勳一樣,可以收治病人、有自己的門診,也可以在手術時做指揮者的角色。
當身爲一個專業的胸腔外科醫師之後,杜承哲表示,需面對各種胸腔內可能需要手術的疾病,重要的疾病包括肺癌、食道癌、氣胸、膿胸、胸壁畸形、氣管手術、縱膈腔腫瘤等疾病,也必須掌握開胸術、胸骨正中切開術以及胸腔鏡下處理病竈的能力。
醫學院的學生都知道從事「外科」是一條相對辛苦的道路,但杜承哲說道,以手術部分來說,沒有在總醫師階段完成30例以上的胸腔內複雜手術,幾乎不太可能勝任這個職位,所以訓練的地方非常重要,越是辛苦,未來的能力似乎越有保障,當然這現在醫學生對於「選外科」有所畏懼的其中一個原因。
▲杜承哲指出,想成爲一名優秀的外科醫師,就要兩條路之中,選擇困難的那條路。(圖/達志示意圖)
杜承哲笑說,當初在住院醫師時期選擇了臺北榮總,辛苦的確不在話下,是睡最少、工作最多的時候,在總醫師階段也很賣力的完成了70例以上的大手術,離開的時候很有信心,之後到彰濱秀傳擔任胸腔外科主任以及外傷科主任,還常被患者說「看起來好年輕」,但其實當時已有數百例大手術的經驗。
外科醫師的養成之路就如魔鬼一般,對於未來有志從事外科的醫學生,杜承哲強調,除了不要逃避較辛苦的醫院,很多醫師在總醫師或主治醫師第一年之後,學習曲線就變平了,且的確很多醫師可以單靠一招亢龍有悔,就穩穩工作到退休,但是他也坦言,想簡單靠一招到老,在現代也越來越難了,所以,如果有兩條路可以選,就去選難的那一條吧!要讓自己不斷學會新東西。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