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棉絮粉蝨」變蟲害 入侵景觀作物「金露華」

棉絮粉蝨會分泌如白色棉絮般的蠟質物質。(圖/臺北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提供)

地方中心/臺北報導

棉絮粉蝨在西元1895年首度紀錄於牙買加,後美洲非洲、南歐洲亞洲等均有發現,臺灣於去年3月發現該蟲入侵,同年6月已於各縣市普遍發生,尤其以常見的金露華髮生最多。

棉絮粉蝨若蟲(幼蟲發育時會分泌如白色棉絮般的蠟質分泌物故名棉絮粉蝨。體型小,寄主植物包含金露華、柑橘類、咖啡香蕉番石榴、風鈴木等,取食葉液後所分泌的蜜露還會引起煤煙病,阻礙植物光合作用,造成葉片枯萎。

除了危害農業經濟景觀外,其棉絮般的蠟質如隨風飄散,還易造成體質敏感之民衆不適。由於棉絮粉蝨好發期爲5至7月,從卵發育爲成蟲僅需4周即可完成一世代,一年繁殖4至5代,成蟲壽命可達24天,雌蟲羽化隔天即可產卵,一生可產卵50粒,加上成蟲有翅,所以傳播非常迅速,早期發現,立即撲滅,避免其擴散是防治工作相當重要的一環。

爲了防範棉絮粉蝨的危害,公園處加強巡查,如有發現則將感染範圍適度修剪,並配合噴水柱來減少蟲口數,蟲害嚴重地區才以藥劑防治。

民衆如有發現植物葉背有明顯一片雪白,毛茸茸有如棉絮,白色小蟲漫天飛舞,很有可能就是棉絮粉蝨。居家可以修剪並確實燒燬,以及於葉背以水噴霧或水柱沖洗,增加植物體溼度來減少數量,如於公園、綠地發現亦可通知管理單位進行防治工作,以減少棉絮粉蝨的危害。只要做好早期防治工作,棉絮粉蝨並不難控制,民衆無須過度驚慌。

▼ 居家園藝可以修剪並確實燒燬及增加植物體。(圖/臺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