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都該爲臺商多想想

社評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率團訪陸後,兩岸非政府層次出現春暖花開的跡象,尤其在經濟問題上,大陸開始展現善意,有關農漁產品遭禁問題,國臺辦公開承諾將積極協處、妥善解決。陸方的橄欖枝,無論對臺商或農漁民業者而言,都是利多好消息。但令人扼腕的是,不但未見蔡政府乘勢尋求兩岸官方破冰,民進黨立院黨團反而召開記者會,以「國共互通款曲」爲主題,批評國民黨「舔共賣臺」。

臺商打拚 缺乏政府奧援

對民進黨這種迴應,其實不必意外。民進黨執政7年來,堅持「抗中保臺」不只官方關係日益嚴峻,互不往來的結果,農漁民淪爲犧牲品,臺商與臺企受到的傷害更大。畢竟缺乏官方奧援下,一切只能靠自己,一旦碰到爭議事件,大多隻能自認倒楣或自力救濟。

臺商在大陸打拚,爲臺灣貢獻大量稅收與GDP,但當投資遇到困難與糾紛,卻未見民進黨政府伸出援手,替臺商跟陸方相關單位溝通協調、解決問題。反而落井下石,把臺商扣上紅帽子。民進黨政府在兩岸上不作爲、甚至負面作爲,對臺商在陸營運造成嚴重困擾。

過去我們一再強調,臺商在兩岸之間扮演的角色厥功甚偉。不僅是兩岸經貿往來的潤滑劑,也是兩岸經濟增長動能的貢獻者。從兩岸經貿數字這幾年的變化,不難看出這個事實。近日主計總處公佈最新經濟預測,大幅下修今年臺灣經濟成長率至2.12%,創8年新低,關鍵就在於出口巨幅衰退,而出口的衰退與大陸息息相關。

細看臺灣最近3年經濟統計數據(2023年爲預估值),自2021年寫下6.53%近10年高峰後,就一路下滑至2022年及2023年的2.45%和2.12%;同期間,出口年增率亦從2021年17.3%(也是近10年高點),掉至2.41%及0.04%;整體淨出口對經濟成長率貢獻則從2.01%反轉成-0.72%及-0.36%。這些數字充分證明,臺灣經濟確實受出口左右。

2021年臺灣經濟成長與出口創近10年高峰,臺灣對陸港出口金額同步寫下歷史新高的1888.7億美元,貿易順差更首度突破千億,來到1046.8億美元。隨着2022年經濟成長與出口滑落,臺灣對陸港出口金額也跟着衰退1.6%,貿易順差雖仍維持在千億美元之上,但相較2021年同期卻年減4.1%。

兩岸對話 才能穩定發展

GDP、總體出口、對陸港出口,3組數據亦步亦趨,並非偶然,而是兩岸根深柢固的經貿連結,臺商居中扮演溝通的橋樑角色非常重要。過去臺商赴陸投資設廠,促進的不只是當地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在「三來一補」的代工模式下,臺商也大量從臺灣母公司進口零組件與機械設備,爲臺灣出口做出極大貢獻,並帶動經濟成長。這也是爲何近年來臺灣對陸港出口依存度依舊居高不下,即便受到疫情衝擊,仍舊維持在四成上下的重要原因。

只是,這種基於互信、互利共贏的模式,隨着兩岸關係惡化,而趨於崩壞。臺灣對大陸投資金額連兩年下滑,2021年衰退0.7%,2022年擴大至年減14%,市場甚至傳出,除部分外銷導向臺商正考慮加速移轉產能與遷廠外,連重心放在大陸內需市場的臺商,也在思考是否應繼續深耕大陸。背後反映的,不只有單純的疫情衝擊,而是兩岸關係變壞,深化了彼此的隔閡與對立,連帶讓臺商處境日益艱困,不得不思索在大陸的下一步。

對此,兩岸政府都有責任。特別是基於兩岸長遠發展考量,更要正視當前臺商的困境與問題,從中找到解答或提出更多具體支持方案。

當然,要能事半功倍,前提還是得先找回兩岸互信基礎,重新修復兩岸關係。恢復溝通與對話、化解彼此歧異,是不錯的第一步。雖然不容易,但絕對值得去做,相信這也是衆多臺商所殷切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