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塑膠米」竄市面? 食藥署打臉:不符合成本考量

網傳塑膠米」竄市面食藥署打臉:不符合成本考量。(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日前網路影片流傳,有些米不是種出來的,而是「塑膠米」在市場流通,讓許多民衆人心惶惶。但食藥署澄清,自然生長米粒易有背溝與光澤消費者肉眼即可辨識,且使用塑膠製造白米不符合成本考量,民衆無須過度恐慌。

食藥署表示,有關網路盛傳的「現代有些米不是種出來的」影片,系誤導消費者以爲市面上部分的米爲非自然生產,而是「塑膠米」,農委會網站已有完整說明。

實際上,該則網路流傳影片,應是聚丙烯(PP)塑膠粒的製程,反被誤解爲稻米;聚丙烯塑膠粒的製程是供作工業射出成型原料,用來回收塑膠再生利用,俗稱「二次料」,對環保有所貢獻

農委會農糧署對外說明,稻榖收穫後經礱碾製成白米,每顆米粒形狀會因生長特性而略有不同,胚芽缺口也大小不一,自然生長的米粒易有背溝,並具光澤,煮熟後具淡淡香氣,柔軟順口,不易被假造,消費者以肉眼即可容易辨識,不致混淆。

另依據糧食管理法第14條之1第1款規定,市場銷售之糧食,不得有內容物攙僞假冒之情形違反者逕處新臺幣20萬元以上400萬元以下罰鍰,並按次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