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效果差、學不會?真相:學生的"受害者心理"纔是最大原因

爲應對疫情,各地積極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大部分學校要求教師實行“網絡直播”,對新學期內容提前進行在線教學

然而,隨着線上教學活動的推進,網課遭到了不少家長學生,甚至老師集體吐槽:形式受不了,網絡卡頓嚴重,學習效率低,注意力無法集中,聽不懂……

家長吐槽:效率又低又不好,竟然還插播遊戲↓↓

學生吐槽:學不到東西,必掛的節奏↓↓

總之,在這段被延長的假期裡,不少家長瀕臨被逼瘋的邊緣。每天監督孩子打卡上網課,復工後更是工作和陪娃難以兼顧。

平時上學還能讓孩子的生活規律一些,在假期裡簡直是放飛自我,不僅作息時間混亂,作業、網課更是完成得一塌糊塗。

有的孩子吃着零食上網課,一到提問就假裝信號不好……

總之,在網課上不好,在家學習沒效率!都是因爲abcdefg↓↓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爬上山頂找信號也要堅持上課,住院也自主學習的“別人家孩子”。

事實上,很多老師和家長也深有體會,假期是最能拉開學成績差距的時,關鍵就是——自律

自律不僅有利於幫助我們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還能夠約束我們的行爲和意識

學生有“受害者心理”,職場新人也容易沿襲這種“學生受害者心態”。他們經常覺得:老師沒講、老師應該幫助我,同事老闆,甚至另一半應該怎樣怎樣幫我,但卻容易忽略自身該奮鬥的那部分,應該多想想“我”應該如何如何,少想“別人”應該如何如何。

他還引述了一段話:

網課開啓後,很多人都在崩潰,覺得線上學習孩子容易走神,聽不懂。

不,網絡學習不背鍋!

你的孩子平時就是這樣不聽講的!!!

你今天經歷的雞飛狗跳,都是平時老師暴跳如雷的原因!!!

這次網課是一次最公平的試煉,試的不僅是孩子,還有家長!

所有學生面對着公平的教學視頻,公平的作業,沒有所謂的“被人打擾”,沒有所謂的“看不清黑板”等等理由,比的就是自律。

自律的越來越優秀,所有教學視頻一步一步消化成自己的;不自律的糊弄假學,所有教學內容步步地變成天書

網課一結束,學校一聚首,高下立判一分耕耘真的就是一分收穫!

所有家長都一樣。有沒有提醒孩子學習、檢查孩子作業、及時拍照上傳、協助孩子訂正?孩子的每一分耕耘,家長有沒有及時幫助他們鬆土澆水?

請記住,家長現在的每一份責任心都是孩子開學後“拼爹拼媽”的底氣

不要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先讓自己成爲別人羨慕的父母吧!

你“澆不澆”,莊稼會長大;你“教不教”,孩子也會長大。

但是,收穫會一樣嗎?

的確,不“自律”的人,最終一定會被“他律”所束縛

如果孩子做不到,家長不要一味的埋怨孩子,要與孩子一起經歷“自律”能力的建立過程,最終讓“刻意爲之”的意識和行爲變成“自然而然”。

(1)初始階段:接受“他律”。剛開始,孩子需要家長幫忙制定規則來約束行爲。不論是打卡還是協助孩子整理上網課的環境(如桌面、着裝、制定作息等),他律一定是自律的前提。叮囑孩子按時打卡,按時作息,定時定量休息飲食運動,幫助孩子整理適於學習的桌面、空間,在他律的監督下督促孩子遵守規則,一點一點來切勿着急。

(2)養成階段:家長樹立榜樣。家長作爲“他律”的制定者監督者,一定要以身作則。孩子的反監督和模仿,無處不在。想讓孩子遵循制定好的規則,家長必須從自己做起。

(3)鞏固階段:從鼓勵中建立自信。當孩子可以遵守規則,並能達成階段性目標時,家長要予以肯定和鼓勵。肯定孩子擁有養成任何一種良好習慣的能力(自律就是一種),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做到的。肯定孩子因自律而達成的目標,這能提高孩子的自信,讓自控能力的水平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自律建立的過程中,孩子很可能在堅持一段時間後出現負面情緒,積極性會越來越低,也可能在完成階段目標後又出現反彈,這都是正常的。

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循環這個過程,跟孩子一起完成每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