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中國文化旅遊產業開啓2.0時代

3月13日,萬衆矚目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方案稱,將組建文化旅遊部,不再保留文化部國家旅遊局國務委員王勇在對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作說明時表示,爲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遊資源開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方案提出,將文化部、國家旅遊局的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遊部,作爲國務院組成部門。

文化和旅遊進一步融合,對於投資界來講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又會出現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本站旅遊有幸採訪到國際旅遊投資協會總幹事王琪,就文旅投資進行了深度探討。在他看來,文旅融合註定會爲中國旅遊投資行業帶來發展新機遇,旅遊投資將在“新領域動力、新產品”三方面發生重大變革

文旅融合開拓全新領域

文化旅遊並不是近些年來的新鮮事,從遠古時期一直到近現代,文化旅遊都是旅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名山大川”的“名”其實代表的就是文化。王琪認爲:現在的文旅融合已經到達一個更高的階段,文化和旅遊兩大產業要在此高度上合二爲一,成爲一個新的文化旅遊行業。從這個概念上講,文旅融合在更高階段上給旅遊未來的發展開拓了一個全新領域。

文化爲旅遊注入新動力

新的動力是行業發展始終需要的進步力量,而這個進步力量在不同時期來自於不同的方向。王琪分析道:早期旅遊是以資源,即景區的開發爲主,這是對旅遊粗淺的認識階段;近期旅遊業出現了旅遊地產、全域旅遊等概念,在此階段旅遊主要是滿足人們不同的消費需求,吃、住、行、遊、購、娛,還有遊學、養生、健康、養老等。

目前國內比較好的旅遊資源基本都已被開發出來,目前新的動力就來自於“文化”,例如一些跨界科技、體育藝術等領域的文化創意。這些將成爲文旅融合下一個時期的主要發展方向。

文旅融合催生多種新產品

在文化深度融合的領域中,通過人們對文化藝術的創造,產生了一批新的作品、新的成果。王琪向本站旅遊進行了詳細介紹:

演藝——以表演藝術爲基礎,同旅遊進行融合,目前在行業中被稱作旅遊演藝。目前我國每天約有3,400臺演出進行。

博物館——從國際旅遊業看,博物館是遊客最重要的參觀目標之一。但相比之下國內的差距則比較明顯,仍以觀賞風景、遊山玩水這種淺層次的消費需求爲主。伴隨中國遊客文化水平的提高,他們對精神活動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對博物館的需求必定也會增多。一方面,現在國內許多博物館確實乏善可陳,仍然停留在靜態陳列式的展覽,博物館的思想意識和發展水平不能滿足遊客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賴於旅遊市場的消費人羣、消費習慣和消費價值觀的提升,隨着90後、00後逐漸成爲旅遊市場消費主體,肯定會有很大的改觀,他們對博物館的消費需求將遠高於當前主流消費人羣。

音樂——音樂與旅遊目前也進行了較好地融合,利用音樂對受衆吸引力,無形中也會帶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例如草莓音樂節迷笛音樂節、張北音樂節等。

影視——影視行業和旅遊的深度融合不僅侷限於主題樂園,也包括其它有可能性的、新的拓展方向和領域。

文旅融合發展難點

人才——文旅深度融合不是來自於客觀世界,而是來自於人的主觀世界。對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力想象力、精神世界的探索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思想觀念——文化好比是公主,身份高貴;旅遊如同窮小子,這幾年發財變成了土豪。但公主是看不上土豪的,比如一些官方政府機構對旅遊整體上的忽視、整個文化界對於旅遊並不熱情,尤其是美術界也少有參與,導致旅遊界審美缺失。

調動資源有限——精神層面投入嚴重不足,文化藝術行業的新動力能不能足以承擔、帶動上萬億的旅遊行業,這也還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