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道/干預媒體的下場

公廣集團申請52頻道記者會,左爲華視總經理莊豐嘉、右爲公視代理總經理徐秋華。(圖/張祐銘攝)

公廣集團旗下的「華視新聞資訊臺」(華視)上架52臺,打出「不受政治力、經濟力干預」口號,但收視率敬陪末座,像極了富二代說自己「白手起家」。

人盡皆知,NCC扶植華視不遺餘力、毫無遮掩,連民進黨海派立委林楚茵都提出質詢,要求NCC說明是否把對系統臺經營權交易的審覈與「上架華視」綁在一起。

事實上,人民不是笨蛋,當然看得出政府在做什麼。控制媒體就像吃退燒藥,雖然「症狀」不見了,但「病根」並沒有改變。看看南韓執政者干預公共電視臺教訓,民進黨應引以爲鑑。

二○一七年的南韓紀錄片共犯者們》,描述從李明博朴槿惠執政期間,掌控公共電視臺KBS及MBC的手段,包括:一、施壓讓監督政府的主播下臺;二、抽掉批判政府的報導,集中攻擊在野黨,對記者羣秋後算帳;三、爲總統與政府擦脂抹粉,掩蓋施政錯誤

舉例來說,二○一四年朴槿惠執政時期的「世越號事故,公共電視臺一路吹捧政府搜救行動,甚至出現「全員救出」的錯誤訊息事發第五天,證實八十七人死亡,二百多人失蹤;二○一六年朴槿惠「閨密門」爆發,KBS與MBC依然保持「親政府」的立場,把焦點轉移到政治攻防,而非閨密干政疑雲本身。

除了對新聞的掌控,青瓦臺也在媒體界塑造「順我者昌」的氛圍。MBC裡流傳一份名單,依政治立場員工差別對待;「南韓國家情報院」握有一份「藝文黑名單」,施壓電視臺讓曾參與反政府示威的藝文人士消失螢光幕前。

雖然青瓦臺控制公共電視臺堪稱成功,代價卻是人民對公共電視臺不再信任,甚至以「垃圾記者」稱呼之;勇於報導真相的民間電視臺收視率後來居上,超越了政府控制的媒體。

這一切看在臺灣大衆眼裡,應該相當有感。縱使法律條文訂再多,只要電視臺由執政者(黨)主控,自然就可以藉由人事權去收編、控制,習慣之後就會用「處理媒體」取代「處理問題」,從還可修正小錯,逐漸積累成無法原諒的大錯。

政府失去媒體監督,其實會喪失社會信任。社會信任一旦崩解,就像國防部採購美豬替代臺豬,政府再怎麼說,人民也不相信了。再以行政院所謂兼顧環境與能源需求的「三接外推」爲例,現在已經不是外推好不好的問題,而是人民接不接受的問題了。

前總統馬英九執政八年,面對再多的批評,從來沒有動過介入媒體的念頭。有人曾感嘆「做馬英九的朋友沒有好處,做他的敵人也沒壞處」,如今回頭看來,行政中立、媒體有力,纔會讓政府如履薄冰,臺灣纔不會走上民主敗壞之路。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