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道/政府的腦袋急需超前部署

永和水庫乾涸見底,隱身40年永安橋重見天日,苗栗縣竹南頭份民生用水,因永和山水庫水情不佳,將實施分區供水措施。(圖/民衆提供)

新竹科學園區竹科)嚴重缺水桃竹苗一.八萬公頃農田休耕,臺灣旱象一時難以解決,絕對是影響產業和民生的「國安問題」。對此,經濟部水利署提出「抗旱整備與應變」報告,媒體則聚焦在明年初擬對用水大戶開徵「耗水費」,但該報告主要內容其實是水利署將推動「抗旱水源應變計劃二.○」,包括區域調度、開發伏流水海水淡化及利用建築工地地下水等,將日增一六.八萬噸供水。

同時,水利署規劃未來十年投入一千六百億元,強化海水淡化廠、興建再生水廠、水庫清淤壩體加高、強化供水管網與打造人工湖等。估計二○三一年起,整體供水量每年增加十億噸,而供應竹科的緊急海淡廠已經完成。前瞻基礎建設前面四年投入的二百八十七億元,已完成新竹備援幹管防災備援水井和伏流水等,但臺灣降雨量持續偏少,仍必須推動抗旱計劃。

工業用水需求近年加速增加,特別是半導體業;不過,除非是地下工廠,否則政府應能完全掌握設廠資訊,且建廠耗時數年,卻未先做好配套措施,提供廠商足夠用水,顯然是規劃或執行出了狀況。看着千百輛水車穿梭在建築工地尋找水源,別說沒能「超前部署」,連稱爲「及時應變」都極爲勉強。

試想,中部科學園區(中科)以水車運水應急,一噸水要價四百四十元,是自來水價的四十倍左右,代價極爲高昂;加上民生用水「供五休二」、在臨時供水站取水不便,令缺水問題更顯嚴峻。

從前年六月到今年二月,臺灣降雨量只有年均量的四成,若未來情況更糟,降雨量更低到只有年均量一成或二成時,經濟部的「十年擴建水源」計劃還管用嗎?

目前經濟部提出的因應之道,多屬相對傳統的供水模式,極可能跟不上產業需求,必須搭配節水、拓展水源等措施,首先要適度提高几乎是全球最低廉的水價,而非爲了討好選民,去補貼那些浪費水資源的人和企業。

其次,應參考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水資源管理成效佳的國家,打造創新的供水模式。例如,在科學園區附近興建大型地下儲水槽,大雨集水來舒緩積水,並引河水分流入槽,再導進附近水庫或水塘蓄水備用;或如同行政院長蘇貞昌所提,研究如新加坡在高速公路設置引水裝置,導入水庫的可行性

總之,政府的腦袋要夠前瞻和創新,才能真正超前部署臺灣的供水問題。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