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飽肚皮,而不是垃圾桶」─把垃圾變成食物的咖啡廳
▲一間把垃圾變成食物、想付多少就付多少的咖啡廳。(圖/作者提供)
●空屋筆記─免費的自由/一份來自空屋雜亂無章的筆記,記錄着着旅程中每位便車以及沙發客的故事,標滿了各式荒謬的現實。然後用紅筆在末頁寫上結論:自由,應該免費。
想像一間咖啡廳,你進到裡面,可以隨自己喜好去點蛋糕、輕食、濃湯還有咖啡,吃完以後,到了櫃檯準備要付錢,卻發現上面寫着「想付多少就付多少(Pay as you feel)」,當你正在猶豫着到底該給多少錢時,跟在你後面進來的兩個客人,一個人吃完飯後,很自然地脫下襯衫到廚房裡頭幫忙洗碗;另一個則帶着他家冰箱一些用不太到的食材過來準備變成明天的菜單。然後你擡頭看了一下招牌,上頭寫着:「真的垃圾食物計劃」。
▲想付多少就付多少(Pay as you feel)。(圖/作者提供)
從2013年的十二月,在英國的Leeds出現了第一間像這樣子PAYF(Pay As You Feel)的咖啡廳。如今,這間咖啡廳已經供應了九萬份的餐點給超過六萬位民衆。
然而,才短短不到兩年,這個瘋狂的點子已經不再是甚麼烏托邦式的社會實驗,真的垃圾食物計劃已經延燒至英國其他地方,像是曼徹斯特、Bristol、Saltaire甚至還到了洛杉磯、華沙和蘇黎世等地,串聯了110間相同概念的咖啡廳。
「這讓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可以聚在一起,沒有金錢,也就沒有利害關係。人們開始成立真的垃圾食物計劃,因爲他們已經受夠了這個社會,而且開始關心周圍的其他人們。」
「想付多少就付多少並不代表免費,這是要人們去衡量生產出這個食物所需要的人力、資源、時間、跟環境,然後付出你覺得這些食物到底值些甚麼,你必須爲你的食物做些甚麼,只是在這邊,除了金錢以外,時間和勞力也都可以被視爲貨幣。」
「所以,有的人會擦窗戶、拖地,還有人會換電路管線,他其實可以付錢,但對我們來說,他幫我們換管線的價值其實比直接給我們錢還要高。」
「『想付多少就付多少』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爲食物付出一點甚麼;讓人們重新思考食物的真正價值。真的垃圾食物計劃拯救食物避免被丟到掩埋場。」
▲餵飽肚皮,而不是垃圾桶。(圖/作者提供)
然而,這個計劃另外一項重點,從他本身的名字就看的出來了:「真的垃圾食物計劃」。
也就是說,餐廳裡面所供應的食物真的都是被當成垃圾的食物!
他們的食物來自四面八方,有些麪包店下架的麪包、餐廳淘汰掉的食材、菜市場賣不出去的蔬菜、或是真的就去超市dumpster diving,甚至…….食物銀行。
「食物銀行非常誇張,很多人覺得食物銀行是個好方案,它在社會層面上真的很好,但環境上……他們其實浪費了非常多的食物。所以每個禮拜,他們會到咖啡廳來,然後把食物給我們請我們拿去給民衆吃。我問他們爲什麼不能給弱勢吃,他們說因爲日期錯了他們不能給,但是卻可以給我們給一般民衆吃?」
▲食物銀行若沒辦法處理那麼多的食物,反而會成了浪費的最末端。(圖/作者提供)
這兩年來,這些所謂不能吃的垃圾供應了上萬民衆豐富營養的食物,但是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吃壞肚子過。
真的垃圾食物計劃供應可能會被丟棄的食物給一般民衆吃,而餐廳營運所需的人力也幾乎全部都由志工以及來吃飯的顧客協力完成,從清潔、採集食物、運送,到料理。他們儘量用最簡單的方式料理,一方面維持食物的原味,一方面則是試着教育來吃東西的客人怎麼自己料理食物。他們認爲,在英國有許多人會飢餓,原因在於他們根本不知道怎麼料理食物了。現代人對於食物是怎麼被料理跟怎麼被生產這方面的知識匱乏恐怖的嚴重。
這是我最想要嘗試的模式,常常有人聽到我在做的事情,都會說:喔!這個東西很多慈善團體或宗教團體都有已經有人在做了,快到期的食物有食物銀行會回收、舊衣服或是物資也到處都有人願意提供給災民或是弱勢族羣,許多寺廟或是教會也會提供食物給遊民吃,這些需要的人都已經有非營利組織在幫忙了。
但是,我不想要當好人或是善心人士。
媒體鼓吹你不斷消費、再不斷浪費
驅使我想要做這些事情的,一直都不是同情心,而是憤怒!
我憤怒的,是媒體整天遊說我們說你很醜、很失敗,要穿這個要吃這個要買那個纔可以,我們消耗了一大堆資源、剝削了一大堆員工在生產、設計、運輸這些物品,卻還是不斷蠱惑人們把可以用的東西丟去給慈善團體再去買新的,好促進發展。
我憤怒的,是我們污染了那麼多土地、水源,傷害了那麼多動物,付出了那麼多農民、工人的勞力,生產了這麼多的食物,又消耗了那麼多能源跟石油在運送這些食物,再加上包裝跟冷藏,最後卻把這些心血理所當然的拿去當堆肥,然後嘆口氣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我憤怒的,是讓那些人不管再怎麼努力工作都養不活自己的現實,而這個社會卻放任這些情況持續惡化,同時逼着那些人拋棄自己的自尊去倚賴社會福利和慈善單位!
▲我們應該正視,爲什麼會有那麼多食物被淘汰?(圖/作者提供)
真的垃圾食物計劃不想要用憐憫的方式發送食物給窮人吃,他想要創造出一個每個人都可以有所貢獻的空間,無論是用金錢、勞力、時間或技術都可以,比較有錢的可以隨意付個幾百塊對他來說完全沒問題,他甚至有機會在這邊吃到雖然過期但其實更健康更安心的食物;比較窮的人則可以來一起幫忙料理或是清潔,他們也會因爲自己能參與其中而感到驕傲,而不再只是一昧的受別人同情。
法國最近通過新法案規定超市不準把還可以食用的食物拿去丟掉,必須捐給食物銀行或是慈善團體之類的。我本身認同這個法案,至少政府終於願意在政策上去面對這個嚴重的問題了,但同時也擔心是否會衍生出新的問題:如果所有的超市或食品廠都把食物銀行當最終解決方案,把剩餘的食物都丟給他們換取減稅,卻不正視爲什麼會有那麼多食物被淘汰這個真正的問題,而食物銀行沒辦法處理那麼多的食物反而成了浪費的最末端。
「我們要餵飽這個世界,而且在我們達到之前我們不會停止。」
熱門推薦》
►超市食物被下架,真的是因爲過期了嗎?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空屋筆記-免費的自由」部落格。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