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法官減負 讓正義提速

拿到判決書,小穎(化名)長舒了一口氣。

案情並不複雜。因不滿林某頻繁發送黃色圖片、到家中騷擾自己,小穎一紙訴狀將林某告上法庭。

沒成想,福建省安溪縣人民法院承辦法官王秋瓊卻皺起了眉頭。案件法律關係很簡單,然而,對於小穎主張的侵權賠償金額,法律並無明確規定。

正在王秋瓊陷入兩難之時,她想起了人民法院案例庫。在案例庫檢索後,她發現重慶和江西均有類似案例,遂據此對賠償數額予以認定。最終,雙方均服判息訴。

這並非個例。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法院共有超過18萬件案件在裁判過程中參考了入庫案例。如今,辦案之前先檢索案例庫、查詢法答網,已經成了法官們的一種習慣。

“當前人民法院工作面臨的壓力之大、挑戰之多、責任之重前所未有。”1月13日,全國高級法院院長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軍指出。

如何在“案多人少”的情況下提高審判質效?如何既讓法官減負、又讓正義提速?

2023年7月,法答網開始運行;2024年2月,人民法院案例庫正式上線。一庫一網,加之技術與機制的雙重革新,最高人民法院不斷推動着裁判標準統一,助力提升司法效率,讓公平正義有力度、有溫度,更有速度。

一庫在手:讓“類案同判”有據可依

“案例庫裡的案例都非常典型,爲我們法官辦案提供了很有效的指導。”王秋瓊對記者說。

隨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推進,“類案不同判”問題曾一度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統一裁判尺度、規範法官自由裁量權曾是長期困擾司法實務界的一個難題。

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司法案例是人民法院的重要“法治產品”。202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決定建設人民法院案例庫,收錄最高人民法院發佈的指導性案例和經最高人民法院審覈認爲對類案審判具有參考示範價值的參考案例,以最大限度發揮案例的實用效能。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周加海說道,入庫案例質量是案例庫建設的“生命線”。最高人民法院不斷健全案例庫建設工作機制,通過明確案例入庫的標準、規範案例報送的流程、嚴格審覈把關的要求、建立用戶評價等工作機制,確保入庫案例的質量。

“進入案例庫的案例也不意味着進入了‘保險箱’。隨着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法律和司法解釋的修改,對於一些不再具有示範作用的案例,我們也會及時更新、替換。”周加海對記者說。

案例庫的建設,也讓案例充分發揮了其指引、教育功能,從而大大促進了糾紛的源頭化解。

“人民法院案例庫真是一個‘寶藏’,這起民間借貸案件就是‘教科書’式調解。”在浙江省衢州智造新城人民法院,調解員王美勤豎起了大拇指。

這是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李某的公司資金週轉困難,得知汪某剛從銀行貸款,故向汪某借款20000元,雙方均知曉借款來源於銀行貸款。後李某經營不善無法還款,汪某起訴至法院。

在民間借貸中,出借人的資金必須是自有資金。根據相關規定,如果出借人通過向金融機構貸款後轉貸給他人,屬於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轉貸,會導致民間借貸合同無效。

好在,法官助理金佳慧在案例庫中找到了銀行轉貸無效時利息處理方式的相關案例。拿着案例,金佳慧告訴當事人:“本案可以按汪某起訴時‘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計算利息,李某已按月支付的200元利息中多餘的部分折抵本金。”

有了案例作參照,原、被告均對這個方案非常滿意,被告也自覺履行了還款義務,矛盾真正實現了實質性化解。

北京道可特律師事務所張新律師是案例庫的“老”用戶了。張新對記者說:“以前遇到法律適用不明確的問題,我們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查資料。現在有了案例庫,一下子就能找到權威案例,跟當事人溝通也更有底氣了。”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人民法院案例庫已實現常見罪名、多發案由全覆蓋,成爲法官乃至整個法律共同體參考的“案例百科全書”。目前,案例庫註冊用戶已經超過120萬,瀏覽量突破2200萬,訪問用戶國家達120餘個。

一網暢通:“雲端智囊團”觸手可及

“在這起案件中,當事人的分歧較大,而其他法院對同類問題的處理並不一致。我把問題提交到法答網,沒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業務專家的詳細反饋。”2023年,在處理一起法律適用難度較高的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案時,廣東省鶴山市人民法院法官程軍根據業務專家的答疑意見,精準鎖定案件癥結作出判決。

程軍對記者說,該案作爲“首案”,其示範作用幫助解決了其他18個關聯案件。

法答網是最高人民法院爲全國四級法院幹警提供法律政策運用、審判業務諮詢答疑和學習交流服務的信息共享平臺。通過法答網,法院幹警可以就審判工作、法律適用、辦案程序和司法政策等問題在線諮詢。答疑專家需在限定時間內給出意見。

“法答網聯通四級法院,以非常簡便的方式開展業務交流和監督指導,對於推動法院系統深入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發揮了積極作用。”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軍指出。

如何保證回答內容的準確性、權威性?記者從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獲悉,法答網的答疑專家都是從審判業務專家、資深法官、業務骨幹中擇優選任;答疑專家須嚴格依據法律、司法解釋等規定提出答疑意見並經相關負責人審覈後發佈;對於重大疑難複雜的諮詢問題,還可以由多名專家進行集體研究,以期爲辦案法官們提供最準確高效的指導。

比建好更重要的,是用好。只有“以用促建”,才能真正促進司法審判提質增效。

2024年8月30日下午,主題爲“法答網上來‘挖礦’”的“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講壇”第六講舉行,講壇首次採用視頻形式邀請地方三級法院法官參加。會上,專家學者、一線法官、檢察官結合具體案事例,分享了使用法答網提高辦案效果的經驗做法。

除了法律講堂,各種集中學習和培訓也在全國法院先後開展。去年夏天,一期常規的刑事審判業務培訓班在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舉辦。不過,不常規的是,黑龍江高院梳理了法答網上關於刑事法律適用的答疑意見95條,彙編成冊分發給學員們。“彙編手冊對相關答疑意見進行了系統梳理,對我們有很大幫助。”黑龍江省雙鴨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長孫俐興表示。

線上,專家們通過法答網爲一線法官答疑;線下,法官們也拿着法答網的回覆爲羣衆答疑解惑、釋法說理。

“這法答網真是好啊!專家回覆很細緻,我們一看就懂了!”在河北省容城縣人民法院,幾名羣衆感嘆着。

這是一起承攬合同糾紛案件,原告公司請求7名被告給付工程款,5名“第三人”對上述款項承擔連帶責任。然而,這幾位“第三人”因不瞭解法律規定,認爲自己沒有責任。

承辦法官沒有簡單下判,而是將法答網上相關答疑回覆發送給幾位“第三人”。大夥兒終於卸下了心理包袱,告知法官實情。原、被告也順利達成了調解協議。

記者瞭解到,從2023年上線至今,法答網累計提問已達76萬餘條,答疑70萬餘條,向社會公開發布了16批精選答問,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周光權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法答網是一座法律人取之不盡的“富礦”。“希望法答網能夠久久爲功,充分發揮其功能,爲新時代法治實踐和法學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周光權說道。

融合發展:打造司法協同新生態

2024年12月,由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的《人民法院案例庫案例適用參考》第一輯出版。這是應用法學研究所“庫網融合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翻開正文,記者發現,案例開頭都註明了入庫案例編號和法答網問題編號,查閱起來非常方便。

隨着人民法院案例庫和法答網規模的不斷擴大,廣大法院幹警對“庫網”融合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如何實現“庫網”的縱深融合,已成爲“庫網”建設的關鍵議題。

2024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人民法院第六個五年改革綱要(2024—2028年)》,提出要規範“法答網”運行,加大上級人民法院優質高效權威答疑力度,做好精選問答發佈、問答成果轉化、業務統籌指導工作。健全完善案例指導制度,持續推進人民法院案例庫建設,優化案例培育、編選、評估、發佈、退出機制。完善“法答網”、人民法院案例庫的數據資源與在辦案件的智能識別關聯和精準推送機制,加強“庫網”融合發展。

記者從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獲悉,加強“庫網”融合,一是要在案例庫建設過程中注重發揮法答網的“靶向作用”,圍繞高頻提問、不一致答疑等帶有一定普遍性、典型性的問題,一方面加大由最高人民法院直接答疑的力度,另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入庫案例的編選審查;二是建立健全跟蹤培育工作機制,針對法答網提問背後的爭議案件及時編寫報送備選入庫案例,實現以問補案、以案答問。

目前,相關部門已圍繞法答網問答針對性編寫入庫案例140餘件。同時,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國家法官學院等單位不斷加強“庫網”融合專題研究,爲“庫網”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參考。

在平臺功能方面,法答網與案例庫的互聯互通已經實現,在檢索有關內容時可以互相關聯、精準推送相關問答、案例,爲廣大幹警提供了更加多元、更加智能的服務保障。

案例庫上線一週年之際,最高人民法院還推出了“人民法院案例庫”手機移動端和微信小程序。公衆檢索使用案例庫將更加方便快捷。

“下一步,我們將推動裁判規則輸出和信息技術手段深度融合,既爲法官辦案提供智力支持和規則參考,也便於社會各界通過公開的入庫案例和精選答問加強對審判工作的監督。”周加海表示。

探索“庫網”融合,各地法院正在進行豐富的司法實踐。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藉助法答網收集整理全省法院在商標權侵權認定方面的疑問和難點,同時結合案例庫中相關案例,出臺了全省參考性案例,讓知識產權保護更加公平、公正、高效。

山西省大同市中級人民法院將案例庫和法答網的融合運用納入脫薄司法素能提升培訓班,以“雲端智囊團”助力脫薄工作取得顯著進展。2024年,大同中院辦案數量創歷史新高,審判執行質效明顯提升,多項工作邁入山西省一流方陣。

重慶市梁平區人民法院把“法答網﹢案例庫”作爲院內各級業務學習的必選項,納入全庭法官會議、專業法官會議、審判委員會日常學習,推動“一庫一網”深度運用。

春潮澎湃,激盪萬千氣象。融合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司法理念的升級。相信隨着智能推送與類案規則的持續完善,“同案同判”將從理想照進現實,公平正義也必將更加可感、可信。(記者 馬欣)

來源: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