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育在臺灣」峰會啓動 學者聚焦後疫期教育新面貌

臺灣師範大學攜手全國校友總會,陸續在全國舉辦4場「未來教育在臺灣」教育峰會,北區場今(13)日率先登場。(臺師大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爲迎接明年百年校慶到來,臺灣師範大學攜手全國校友總會,陸續在全國舉辦4場「未來教育在臺灣」教育峰會,北區場今(13)日率先登場,會中討論「極速科技、後疫情時代、國際變遷」三大主題,爲我國未來教育發展尋找方案。

畢業於臺師大國文系的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爲臺師大全國校友總會,他表示,教育是厚植國力的根本,期待這次峰會除了強化校友凝聚力,更彰顯臺師大在教育界的領導地位,並探討未來教育發展趨勢,盼爲急速變化時代中如何培養未來人才,提出嶄新觀點,對臺灣社會有所貢獻。

臺師大校長吳正己則說,近年的QS和THE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臺師大教育學科維持在20多名,畢業校友網絡緊密連結,他期許師大人凝聚力量,所有耕耘都爲兌現給社會的承諾,「爲教育建立新的世紀典範」。

臺師大前校長、臺師大資訊教育所教授張國恩以「極速科技之未來教育」爲題,在發表專題演說時提到,後疫情時代將面臨四大轉變:教學與學習型態面臨改變,師生互動模式將會創新,學生爲主、老師爲輔的角色轉變成爲趨勢,老師是陪伴者或學習管理者,需重新思考。

張國恩認爲,學習環境的重製與強化,包括電腦設備升級、網路的穩定度等,大數據與AI帶來個性化教學,視訊化教育也使學習管道更公平;跨國教育合作的變革,擴大了學習資源分享,但學習管道量多卻不一定質精;最後則是非同步教學的廣泛運用。

張國恩強調,數位科技對教育的影響雖然有利有弊,但面對大趨勢,教育會逐漸導向「Open School」,擴大對學習資源的利用。

臺師大地理系畢業校友、高雄師範大學校長吳連賞接着提出「後疫情時代之未來教育」,教學虛實整合造成深度自主學習,由於學習載具不同,與偏鄉中小學攜手合作成爲關鍵。雖然線上課程成爲趨勢,卻也較易使學生分心,因此將50分鐘課程切分爲小段落教學,並鼓勵互動參與,纔能有效補足線上教學的缺陷。

臺師大教育系畢業校友、臺中教育大學校長王如哲則談「國際變遷之未來教育」,政府推動「2030雙語國家發展政策」,在國際化趨勢下,下一代須具備英語能力,但如何看待英語更爲重要,他認爲,英語應作爲國際間溝通橋樑,而非英語世界的單方文化輸出。

王如哲建議臺灣學生除了學習英語外,也可以嘗試瞭解非英語系國家的文化、熟悉各國口音,透過英語擴展對不同文化的理解,避免文化偏見與我族中心,例如多和外籍學生接觸談話。至於如何自在學習英語,王校長認爲學校可以協助學生出國拓展視野,或是在課堂安排國際生與臺灣學生互動。

全國校友總會秘書長康敏平表示,爲使峰會當天順利凝聚各方觀點,事先邀集深耕教育界的校長校友、校友會理事長等,參與教育峰會桌長會議,繼今天完成北區場後,中、東、南區三場將分別在明年元月16日、22日、26日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