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矯正要拔牙齒? 一張圖看牙齒對身體器官的影響

牙齒X光。(圖/達志示意圖

文/趙哲暘

牙齒矯正是否拔牙,傳統上,牙齒矯正醫師會依據牙齒是否有足夠的排列空間所決定。齶骨大小足夠與上下齶骨的相對位置適當,就可以提供牙齒足夠的排列空間,以及合適的上下排牙齒的咬合對合;相反地,如果齶骨狹窄,牙齒的排列就會被迫凌亂,甚至有一些人會出現暴牙、小下巴或戽斗的狀況。▲一張圖看牙齒對身體器官影響。(圖/時報出版授權提供,下同)在無法擴充空間的情況下,傳統做法只好拔掉幾顆牙齒,以創造空間,讓牙齒凌亂的問題可以獲得解決。不過愈來愈多人不想犧牲健全的牙齒,如果有辦法擴充空間,就希望不要犧牲任何一顆牙齒。本書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擴充空間的觀念技術。傳統矯正的做法與影響首先稍微介紹一下傳統矯正的做法與影響。齶骨大小與位置,常常是矯正醫師決定拔牙或不拔牙的關鍵。面對狹小的齶骨、或是不理想的上下齶骨相對位置,爲了獲得理想臉型,通常只好妥協,以拔除牙齒的方式,讓較少數量的牙齒得以在空間狹小的齶骨上排列整齊,甚至透過特別設計的拔牙方式,讓上下齶骨相對位置不理想的狀況,稍微獲得改善。只是,在看起來一切美好的安排下,卻可能隱藏着一些危機。拔除小臼齒後,雖然牙齒排列整齊,或是暴牙狀況改善了,可是舌頭活動空間卻可能因此變得不足,進而壓迫到咽喉氣道的空間,長期影響呼吸能力,甚至可能造成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拔除小臼齒後,上齶骨容易變窄,由於人的上齶骨隨着年齡增長,有變小的趨勢,一旦拔除牙齒做矯正,等於提早讓上齶骨窄化。一來可能容易讓鼻道變得狹窄,二來可能因爲上門牙後退,讓下排接觸的下門牙被導引,容易造成下巴往後移動,舌頭活動空間因而受到更多限制,咽喉氣道更加狹窄,甚至因爲下齶骨往後移動的關係,讓顳齶關節受到壓迫而容易出現不適的症狀。牙齒與身體器官的對應研究指出,牙齒與身體器官之間有着密切的關聯。一旦有牙周疾病蛀牙蛀到神經、填補過銀粉,甚至被拔除,都可能對相應器官造成影響。您可能想問:有這麼嚴重嗎?不妨試試以下這個簡單實驗,這是根據應用肌動力學肌力測試與牙齒對應器官研究所做的對應。單手平舉啞鈴1.先找出適合自己的重量,例如二公斤或是三公斤的啞鈴。2.用手指着有症狀的牙齒,平舉啞鈴。蛀牙、填補過銀粉、做過根管治療的牙齒,甚至已經被拔除牙齒的位置,一般會覺得啞鈴舉起來比較吃力。3.如果啞鈴舉起來比較吃力,查一下對應器官,例如上排第一大臼齒對應器官爲胃。4.用手指着相對應的器官例如胃,再平舉啞鈴,會覺得啞鈴舉起來比較吃力。爲了測兩者的相關性,可以在對應器官的皮膚表面用手揉一揉,大約二十次後,再平舉啞鈴,可以發現啞鈴比較容易舉起。1.手改指着剛剛的牙齒,再平舉啞鈴,會覺得啞鈴更難舉起來。2.用手揉揉牙齒與牙齦,再平舉啞鈴,可以發現啞鈴比較容易舉起。3.再用手指着相對應器官,用手平舉啞鈴,會覺得啞鈴更難被舉起。牙齒與對應的器官之間像是有連通管一樣,能量能互相傳遞:牙齒能量增加時,器官能量減少;器官能量增加時,牙齒能量降低,非常神奇有趣。

▲單手平舉啞鈴實驗▼牙齒與身體器官的對應●作者趙哲暘醫師,在花蓮出生、臺北長大,曾因親身體會甲狀腺亢進的不適,決定將多年行醫經驗與研究所得集結成冊,以期推廣強調不管社會如何進步,醫療終將回歸以人爲本的方式。本文出自時報出版新書,【矯正可以不拔牙】。以上言論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