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臺灣森林生態把脈!調查員每天穿梭山林取「樹口資料」

調查員于山林間進行「樹口普查」。(圖/農委會提供)

記者許展溢臺北報導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20多年來在臺灣北、中、南部設置3處世界級規模森林研究樣區,在這些保存完整的低海拔天然林中,研究人員詳實並定期記錄每一株樹木生長狀態,點點滴滴累積成大量的珍貴生態資料,透過長期性監測調查工作,就像在爲臺灣森林生態把脈,是經營天然林極爲重要的基礎工作,更是經營人工林重要參考資料

依據第4次森林資源調查報告,臺灣有61%面積土地是森林,其中更有高達79%屬於天然林。林試所表示,在這些美麗深邃的森林裡,蘊藏着科學家至今仍難以盡數的生物多樣性與繽紛生態。然而,在當前全球環境變遷壓力下,天然林是否會受到嚴重衝擊?大家是否具備充分知識,足以規劃因應未來氣候挑戰適應性經營方法?這一切都需要仰賴研究人員進行森林長期監測工作,收集到更多樹木調查資料,來幫助全民瞭解天然林生態。

林試所指出,形成天然林的基本組成,就是一株株不斷努力向下札根、向上增長的原生種樹木。但樹木不會說話,要如何瞭解它們的生態、預測未來可能的變化?就如同政府定期實施人口普查,收集全國人口組成資料,做爲國家施政的基礎數據一樣,要了解臺灣森林生態的變化,也必須定期爲天然林進行「樹口普查」。

▲森林動態區內的每一株樹都有它的身分證號碼。(圖/農委會提供)

林試所提到與各單位合作建立福山、蓮華池及墾丁等3處面積廣達10至25公頃的天然林樣區,其規模是國內目前最大的森林研究區。全球依循相同研究標準所建立的樣區共有67處,遍及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地區,這樣的樣區在國際學界稱之爲「森林動態樣區」(forest dynamics plot),以科學方法長期且實地監測森林的變化。調查員們每天辛苦地跋山涉水,在山林中來回穿梭,就是爲了「拜訪」森林裡的每一株樹,取得它們的「樹口資料」,以瞭解樹木生長狀態。

林試所所長張彬說,儘管目前無人機、航空衛星科技監測技術成熟,但無論在學界或是自然資源管理部門,都仍十分重視以人力實地在森林調查所得的資料。這是因爲這些「樹口資料」纔是真正可以代表樹木生長狀態的地面實況資料(ground truth data),以新科技獲得的資料仍須以地面實況資料進行驗證,才能證明效果

此外,張彬表示,也有許多森林現象必須以地面調查方式才能察覺,如林業試驗所近幾年來在墾丁自然保留區發現到梅花鹿造成森林地被植物樹苗大量減少,就是因爲有墾丁樣區的長期調查資料,研究人員才能提出梅花鹿對當地森林造成危害的科學證據,這也是以長期生態監測協助森林經營與自然保育工作的良好示範。